正文 一、樣板戲的樣板化(1 / 2)

樣板戲的正式名稱為“革命樣板戲”。在樣板戲中,除《海港》和《龍江頌》外,大多是以從前的現代京劇、滬劇、淮劇和話劇等戲劇以及其它文學形式“移植”的。

1958年至1964年間出現的“京劇現代戲”,是解放區戲曲改革的繼續和發展,也是新中國文壇的重要收獲之一。藝術家們雖然努力堅持藝術創作的原則和規律,但仍然受到“二革”(即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創作方法和“三結合”(即領導出思想,作家出技巧,群眾出生活)寫作方式的局限和影響,強調階級鬥爭,強調道德教化,從理想化出發,設計情節和戲劇衝突,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等,“樣板戲”的許多原則和特征,在京劇現代戲的創作過程中就已經逐漸形成。

1964年,文化部在北京舉辦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大會,彙集了全國19個省市28個劇團的37個劇目,其中,好些戲就是後來“革命樣板戲”改編的原本,在江青的直接幹預下開始了“樣板化”的過程。

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的《貫徹執行毛主席文藝路線的光輝樣板》一文,首次將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音樂”《沙家浜》並稱為江青親自培育的八個“革命樣板戲”或“革命現代樣板作品”。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報》社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樣板戲一詞。之後又出現了京劇《龍江頌》、《紅色娘子軍》、《平原作戰》、《杜鵑山》等第二批樣板戲。到1975年“文革”接近尾聲時,樣板戲的數目增加到18個,其中京劇11個。在這個打倒了所有中外傳統的時代裏,它們便是數量不多的公開文學作品中的“樣板”,並通過舞台表演、電影放映、電台廣播和語言文字等傳播渠道,在全民中推廣。

《紅燈記》的故事發生在抗戰時期日本統治下的東北,鐵路工人李玉和在一次傳遞“密電碼”的任務時,由於叛徒王連舉的出賣,李玉和、李奶奶英勇犧牲,李鐵梅在群眾幫助下,將“密電碼”送到了北山遊擊隊手中。1962年,故事片《自有後來人》公映後,馬上被改編成戲曲搬上了舞台,主要有京劇《革命自有後來人》、昆劇《紅燈傳》、滬劇《紅燈記》等。1963年2月,江青在上海觀看了滬劇《紅燈記》,推薦給了中國京劇院改編成現代京劇,1964年6月參加“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

《智取威虎山》1958年改編自根據曲波同名小說創作的話劇《林海雪原》;1963年,為迎接“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該劇先由上海市委宣傳部長石西民負責,後改由宣傳部副部長張春橋接手。1963年底,張春橋特地請江青來到劇組指導排演。由江青任“指導”的《智取威虎山》,頓時身價百倍。在觀摩大會上,原安排在第三輪上演,在開幕式後突然被提到首輪,但仍然有人認為它既不如《紅燈記》和《蘆蕩火種》,也不如《奇襲白虎團》,甚至還不如當時也正在北京上演的京劇《智擒頑匪座山雕》以及話劇《智取威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