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2月,江青在林彪支持下,在上海召開了部分軍隊文化幹部參加的座談會。會後根據江青的多次講話內容,形成《林彪同誌委托江青同誌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簡稱《紀要》),經張春橋、陳伯達多次修改,又經毛澤東三次審閱修改後,4月,作為中共中央文件在黨內一定範圍內傳達。
《紀要》包括“文藝黑線專政論”、重新組織文藝隊伍、破除對30年代文藝的迷信、破除對中外古典文學的迷信、文藝上反對外國修正主義等十條內容,並點名批判了一大批文藝作品。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文藝界“被一條與毛主席思想相對立的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黑線專了我們的政,這條黑線就是資產階級的文藝思想,現代修正主義的文藝思想和所謂30年代文藝的結合”,因此,要“進行一場文化戰線上的社會主義大革命,徹底搞掉這條黑線”。《紀要》實際上成為了江青等人隨意摧殘和迫害作家的依據。
在“文革”前期,除郭沫若以及浩然、胡萬春、李學鼇、仇學寶等工農出身的作家外,幾乎所有作家都失去了創作和發表作品的權利。除《解放軍文藝》外,包括《文藝報》、《人民文學》、《詩刊》在內的所以文學刊物都被迫停刊。文壇上,隻剩下由江青“欽定”的“樣板戲”。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墜機事件後,隨著國家領導層的變動,文藝政策和文壇麵貌也有了相應的變化,一些文藝書刊也以新的麵目重新浮出水麵。
1971年12月,原《北京文藝》以《北京新文藝》為名,率先複刊。隨後,廣西、廣東、內蒙古、吉林、山東、貴州、四川、湖南等省市的文藝刊物也陸續複刊。到1973年夏季,全國大部分省市都有刊物複刊或創刊,上海、天津、江蘇、浙江等地也已有地市一級文藝刊物刊行。1974年1月,張春橋、姚文元和王洪文的“大本營”上海,也創辦了當時在全國影響最大的文學月刊《朝霞》,還有不定期出版《朝霞》叢刊。
隨著各種文學刊物的重新出現,作家隊伍也有所擴大,除賀敬之、李瑛、臧克家、姚雪垠、瑪拉沁夫、張永枚、草明、顧工、茹誌鵑等老作家外,還可以看到克非、李雲德、黎汝清、李心田,以及後來成為“新時期文學”作家的葉辛、張抗抗、莫應豐、張長弓、王小鷹、劉心武、徐剛、鄭萬隆、諶容、梁曉聲等新作家的名字。但這時期的公開創作繼續受到嚴格控製,許多作品仍隻能以“集體創作”的名義出版。
同時,文藝書籍的出版也有一定程度的恢複。如魯迅作品的單行本(24本)和重排的《魯迅全集》(20卷)以及《三國誌通俗演義》、《儒林外史》、《水滸傳》等古典作品也在1974年前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