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天安門詩歌運動”後,以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歌頌與“四人幫”作鬥爭的英雄為重點,出現了一個被稱為“新現實主義”的詩歌創作高潮,主要有賀敬之的《中國的十月》、李瑛的《一月的哀思》、李發模的《呼聲》、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白樺的《陽光,誰也不能壟斷》、葉文福的《將軍,你不能這樣做》、流沙河的《就是那一隻蟋蟀》、邵燕祥的《中國的汽車呼喚著高速公路》等,表現出強烈的社會意識,在當時產生了較大影響。
這時的詩壇上,主要活躍著兩類詩人,一是在曆次政治運動中被剝奪寫作權利的“歸來者”,一是在“文革”地下文學中頑強生長出來的“覺醒者”。在重返文壇的詩人中,既有30年代成名的艾青,也有40年代的七月詩人和九葉詩人,還有50年代走上詩壇的公劉、昌耀等,他們的作品大多表現出“新現實主義”的特點。
艾青50年代曾以一個知識分子的真誠去追趕時代,追求進步,但還是在劫難逃,1958年被打成“右派”。從1978年4月30日在《文彙報》上發表小詩《紅旗》後,短短幾年時間出版了《歸來的歌》、《彩色的詩》等詩集,成為新時期詩壇上最為活躍的老詩人。艾青這時期的詩歌,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充滿政治激情的抒情長詩,如《光的讚歌》、《古羅馬大鬥技場》等;二是蘊涵人生思考的哲理小詩,如《魚化石》、《盆景》、《鏡子》、《蛇》等。
《光的讚歌》(《人民文學》1979年第1期)將抒情、哲理、曆史融為一體,運用象征手法創造出了一個渾然一體的詩歌意象。作品格調深沉而熱烈,憂鬱而剛強,加之較精練的語言與充沛的情感傾瀉,構成了一曲雄渾而沉鬱的讚歌,是艾青抒情長詩的代表作。《魚化石》(《文彙報》1978年8月27日)生動地傳達出一代有自由思想和崇高信仰的受難者在被禁錮中的窒息感,使“魚化石”這一形象成為整個知識分子群體心靈創傷的象征,表麵看似乎平淡無奇,情感也不是那麼的激蕩,在藝術上卻很精致,寓意幽深,深含哲理,透出一種雋永之美,是艾青哲理小詩的代表作。
在“胡風反革命集團案”中遭受毀滅性打擊的“七月詩派”,1981年以20人詩合集《白色花》的出版為標誌,重新崛起於詩壇。
牛漢(1923~),山西定襄人,原名史成漢,現名牛汀,筆名穀風等。抗戰後流亡西北高原,1941年開始發表詩歌,有長詩《鄂爾多斯草原》等。1943年入西北大學外文係學習俄文,1944年主編《流火》,1946年因參與組織學生運動被捕,創作有組詩《牢獄集》,經組織營救出獄。1948年赴華北解放區,1949年先後在華北大學和人民大學工作,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東北空軍《空軍衛士》編輯等。1954年調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年被打成“胡風分子”。在受難期間,創作了《悼念一棵楓樹》、《麂子,不要朝這裏奔跑》、《華南虎》、《汗血馬》等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