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尋根文學的小說熱潮興起之前,賈平凹、周濤等西部作家就在西部文學特別是西部散文的創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賈平凹(1953~),陝西丹鳳人,原名賈平娃。讀初中時因受父親牽連輟學。1972年入西北大學中文係學習,並開始文學創作,發表處女作《一雙襪子》。1975年畢業後分配到陝西人民出版社任編輯,1978年發表成名作《滿月兒》,1980年調《長安》任編輯,1983年起任陝西作協專業作家,並深入商州地區,寫出“商州係列”的小說《小月前本》、《雞窪窩人家》、《臘月·正月》、《商州》《天狗》、《浮躁》和散文《商州初錄》、《商州三錄》等。90年代以後曾因《廢都》過多的性描寫引起爭議。
《商州初錄》(《鍾山》1983年第5期)由14個獨立的短章組成,從地理、風俗、風情入手,將強悍的民風、質樸的民情、陽剛的氣質以及堅韌、古樸、保守、落後結合在一起,以清新淳樸的筆調,表現了一個別具詩意的美好世界,既表現了商州傳統對現代化變革的製約,也表現了現代化對商州文化的影響。也有人把“商州係列散文”看做是“商州係列小說”的一部分。
周濤(1946~),原籍山西,北京人,原名周小濤。1955年遷居新疆,1965年考入新疆大學中文係,並開始發表作品,1972年分配到喀什市團委工作,1979年入伍,調入新疆軍區政治部創作組,1986年後在蘭州軍區政治部創作組工作。1982年後,與楊牧、章德益等合力提倡“新邊塞詩”,出版有詩集《牧人集》、《神山》、《鷹笛》、《野馬集》、《雲遊》等,推動了西部文學的發展。
但周濤本質上是屬於散文的,他的西部散文以《鞏乃斯的馬》、《稀世之鳥》為代表,強烈地體現了“熱愛生命”的主題,無論駿馬、雄鷹,還是蛇鼠、怪獸,都被賦予了人性的種種品格,影射著人世間的種種生命形態。而《兵馬俑的後裔》、《伊犁秋天的劄記》等,則表現出對於少數民族文化的深刻眷戀,在漢族農耕文化與遊牧民族文化的對比中,顯示了作者對於民族文化的重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