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報告文學的輝煌徐遲(1 / 1)

報告文學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在80年代進入自己的輝煌時期,成為這時期文學的重要收獲之一。

徐遲(1914~1996),浙江吳興人。蘇州東吳大學文學院肄業,1933年開始發表詩歌,出版有詩集《20歲人》、《最強音》等,30年代在香港與袁水拍、馮亦代被稱為“三劍客”。50年代後有詩集《魅力、神奇、豐富》、《戰爭、和平、進步》、《共和國的歌》和報告文學《我們這時代人》、《哥德巴赫猜想》、《生命之樹常青》、《在湍流的渦旋中》、《結晶》和《刑天舞幹戚》等,成為新時期報告文學的重要代表作家。

《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文學》1978年第1期)是新時期第一篇具有爆炸性的報告文學作品,第一次直接為知識分子在“文革”中的遭遇鳴不平,正麵表達出對文化知識的尊重和對知識分子的讚美,並成功地塑造了數學家陳景潤的藝術形象,在當代文學史上有著“裏程碑”的意義。徐遲的作品主要以科學家為題材,在報告文學史上具有創新和開拓的意義。

新時期的報告文學始終關注現實社會的矛盾,不斷開拓題材範圍。體育題材方麵魯光的《中國姑娘》、理由的《揚眉劍出鞘》等,農村題材方麵李延國的《中國農民大趨勢》、麥田樞的《西部在移民》等,曆史題材方麵董漢河的《西路軍女戰士蒙難記》、徐誌耕的《南京大屠殺》、大鷹的《誌願軍戰俘紀事》,國際題材方麵的劉亞洲的《惡魔導演的戰爭》等,都是當時有影響的作品。當時最引人矚目的有三大題材:

一是知識分子題材,除徐遲作品外,主要有黃宗英的《固氮藍藻》、《大雁情》、《小大屋》,陳祖芬的《祖國高於一切》,黃鋼的《亞洲大陸的新崛起》,理由的《癡情》、《中年頌》,柯岩的《船長》、《奇異的書簡》,霍達的《國殤》,孟曉雲的《胡楊淚》,肖複興的《生當作人傑》,李輝的《文壇悲歌》等。

二是“文革”題材,主要有陶斯亮的《一封終於發出的信》,遇羅錦的《一個冬天的童話》,楊匡滿、郭寶臣的《命運》,理由的《在“四五”的激流中》,靳大鷹的《九·一三事件始末記》,李玲修的《籠鷹誌》,馮驥才的《一百個人的十年》等。

三是社會和改革題材,主要有劉賓雁的《人妖之間》,張鍥的《熱流》,程樹榛的《勵精圖治》,袁厚春的《省委第一書記》,張幸欣和桑曄的《北京人》,李宏林的《80年代離婚案》,蘇曉康的《陰陽大裂變》,涵逸的《中國的“小皇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