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歸來的詩”活躍於詩壇的同時,一些被稱為朦朧詩的現代主義作品更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北島、舒婷、顧城、江河、楊煉、芒克、多多、梁曉斌等詩人,在精神上的懷疑反抗與藝術上的探索進取,繼承和發揚了“五四”傳統,重新樹起了現代主義的大旗,既是對“傷痕文學”的應合,也是對“先鋒文學”的呼喚。北島和芒克等人1978年12月創辦的民間雜誌《今天》,在思想解放運動中產生過巨大影響,故又稱“今天派”。
從地下浮出的“今天派”,一開始受到人們的質疑。1979年,公劉在剛複刊的《星星》上發表《新的課題——從顧城同誌的幾首詩談起》,表示了自己的憂慮。《詩刊》1980年第8期和第10期分別發表的《令人氣悶的“朦朧”》(章明)和《兩代人——從詩的“不懂”談起》(顧工),以及《文彙報》1981年5月21日發表的《從“朦朧詩”談起》(艾青)等,表達出主流文壇的態度,朦朧詩也因此得名。與以往不同的是,圍繞著朦朧詩長達四年的論爭,不但沒有再出現新的“文字獄”,而且還出現了謝冕的《在新的崛起麵前》、孫紹振的《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和徐敬亞的《崛起的詩群》(合稱“三個崛起”)等持不同意見的文章,並以朦朧詩被寫入文學史著作《新時期文學六年(1976.10~1982.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而告終。
北島是朦朧詩最有代表性的詩人,態度最為激進,最具反叛意識,最能體現這一代青年從迷惘走向覺醒的精神狀態和這個詩派所代表的現代主義傾向,因此,最容易引起爭議。
北島的詩歌創作,開始於70年代初。1975年悼念遇羅克的《結局或開始》和描述1976年“四五”運動的《回答》、《宣告》、《履曆》,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先驅者的覺醒意識,富有哲理的思想深度和充滿藝術魅力的人格力量,在同代人的心靈上產生過強烈的震撼。80年代以後,現實所激發的激憤情緒逐漸減退,加重了對曆史的沉思,對人的內心世界的剖析,如《古詩》、《紅帆船》、《觸電》等,但仍然堅硬、冷峻,充滿批判的精神。
舒婷(1952~),原籍福建廈門,生於泉州,原名龔佩瑜。1969年到閩西山區插隊。1971年開始寫詩並在知青中流傳。1972年回廈門,當過泥工、擋車工、漿紗工、焊錫工等臨時工。1977年與北島結識,創作受其影響。1977年開始發表作品,成為《今天》的主要撰稿人。《致橡樹》(《詩刊》1979年4月號)是首先被主流刊物轉載的《今天》作品,1980年《福建文藝》編輯部以“關於新詩創作問題”為題開辟專欄,對她的作品展開一年的討論。同時,《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再次被《詩刊》轉載後又獲“1979~1980中青年詩人優秀詩歌獎”。1982年第一部詩集《雙桅船》獲全國第一屆新詩集優秀獎,成為最早得到主流文壇承認的朦朧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