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子龍(1941~),河北滄州人,筆名田重。他是改革文學的先驅和開拓者,1958年從天津第40中學畢業後,考入天津重型機器廠技工學校,1960年畢業後在廠裏當鍛工,同年入伍,在海軍航海保證部當製圖兵,並開始文學創作,1962年開始發表雜文和通訊等,1965年複員回廠後,發表有小說《新站長》、《三個起重工》。1976年在《人民文學》複刊後的第1期上發表的《機電局長的一天》曾引起較大反響。
《喬廠長上任記》(《人民文學》1979年第7期)講述了以新任廠長喬光樸為代表的改革派戰勝以冀申為代表保守派,救活一個大型國營工廠的故事。喬光樸是作者著力塑造的一個具有開拓精神的改革家形象,寄托著人們期待具備理想人格力量的救世英雄的美好願望。一發表就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被看做是“改革文學”的發端。
此後,他又寫出了《開拓者》、《狼酒》,《一個工廠秘書的日記》、《赤橙黃綠青藍紫》、《鍋碗瓢盆交響曲》以及長篇小說《蛇神》等反映改革的作品,思想和藝術都有了一定的豐富和發展。
高曉聲的“陳奐生係列”較完整地表現了農村經濟體製幾十年的發展變化,是一部中國當代農村改革史。
高曉聲(1928~1999),江蘇武進人。從小酷愛文學,中學時因經濟原因三次輟學。1948年考入上海法學院經濟係,1949年入蘇南新聞專科學校,先後在蘇南文聯,江蘇省文化局和《新華日報》文藝副刊部工作。1951年發表小說《收田財》,1954年與葉至誠合作錫劇劇本《走上新路》,同年以表現新婚姻法的小說《解約》引起文壇注意。1957年因“探求者”一案和小說《不幸》被打成右派,回原籍勞動改造。1962年以“摘帽右派”身份在家鄉務農並重新開始創作。1979年以《李順大造屋》重新引起人們的注意。
“陳奐生係列”包括80年代初的《“漏鬥戶”主》、《陳奐生上城》、《陳奐生轉業》、《陳奐生包產》,和90年代初的《戰術》、《種田大戶》和《陳奐生出國》等,1991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以《陳奐生上城出國記》結集出版。《“漏鬥戶”主》反映的是中國農村由私有經濟轉向集體經濟後近20年,卻沒有解決農民的吃飯問題。從《陳奐生上城》到《陳奐生包產》,反映的是土地承包給農民生活帶來的變化。
《陳奐生上城》(《人民文學》1980年第2期)通過陳奐生上城賣油繩、買帽子、住招待所的經曆極其微妙的心理變化,寫出了背負曆史重荷的農民在跨入社會曆史變革門檻時的精神狀態。作者從中國曆史文化角度來思考中國農村和農民命運的發展及其原因,提出了農民在解決了物質需求之後,如何滿足他們的精神追求的問題,並由此引發出對中國國民性的改造問題,在精神上與“五四”文學傳統相銜接,最能體現高曉聲小說的特點。《戰術》、《種田大戶》和《陳奐生出國》則展現了農村的新形態,一部分人開始從土地中分離出來,而另一部分農民仍在土地上耕作,它似乎在預示著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種曆史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