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鄉土市井小說汪曾祺(1 / 2)

〖JP3〗1979年後,隨著《受戒》、《異秉》、《大淖記事》、《歲寒三友》、《職業》和《故裏三陳》等作品的發表,好評如潮,掀起了一股“汪曾祺熱”。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生於一個舊式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博學多能,尤愛文學。1939年經上海、香港、越南到昆明,考入西南聯大中文係,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集。1948年到北平,失業半年,1949年出版第一部小說集《邂逅集》,後到曆史博物館任職,又隨軍南下,在武漢被派往一女子中學任教,一年後調回北京,先後任《北京文藝》、《說說唱唱》和《民間文學》編輯。1958年被補劃為右派,下放張家口勞動。1961年調回北京京劇團任編劇。1963年出版第二部小說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被“控製使用”參加改編京劇《沙家浜》。

《受戒》(《北京文學》1980年第10期)描寫了小和尚明子的“受戒”和他與村姑小英子之間“相愛”的故事。在明子和小英子朦朧而美麗的情感、自由的人性麵前,一切的規範、束縛都被解構了。作品歌頌了健康的人性和理想的愛情,充滿了浪漫、抒情色彩。

汪曾祺小說風格恬靜、隨意而優雅,多采用散文化的筆法,情感節製、情節淡化,不追求故事的戲劇性,不刻意編織情節,不講究結構的嚴謹,語言既清新自然,又典雅雋永,表現出作者深厚紮實的文學功底和敏銳、準確的藝術感悟,對小說創作中“文化熱”的興起起到了引領作用。

隨著“文化熱”的興起,鄉土小說和市井小說是與現代主義小說同時發展的。鄧友梅的“市井文化”係列,陸文夫的“小巷人物誌”係列,馮驥才的“市井人物”係列,陳建功的“談天說地”係列,以及劉心武的《鍾鼓樓》等,使市井小說成為80年代頗具規模的文學現象。劉紹棠的《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花街》、《鷓鴣天》,高曉聲的“陳奐生係列”,林斤瀾的“矮凳橋係列”,趙本夫的“黃河故道係列”,陳軍的“吳越風情係列”等作品,則構成了80年代鄉土小說的洋洋大觀。

陸文夫(1928~),江蘇泰州人。1945年考入蘇州高級中學,1948年赴蘇北解放區,進華中大學學習。1949年隨軍渡江,先後任新華社蘇州支社采訪員和《新蘇州報》記者。1953年開始文學創作,1956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榮譽》,同年發表成名作《小巷深處》,次年調入江蘇省文聯,後因“探求者”一案下放工廠勞動。1960年回文聯,發表了《葛師傅》、《二遇周泰》等小說。1964年再次受到批判,1970年全家下放鹽城農村落戶,1978年回蘇州,出版《小巷人物誌》等小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