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張辛欣劉索拉(1 / 1)

宗璞1979年2月在《長春》上發表的《我是誰》是“文革”後第一篇具有荒誕色彩的現代主義小說。

1985年前現代主義小說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中年作家以“文革”為背景,以荒誕內容表現的荒誕意識,如茹誌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禮》係列、李國文的《冬天裏的春天》、諶容的《減去十歲》、蔣子龍的《找帽子》等;二是青年作家對現實的抗爭和對個體命運的思考與追求,如張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線上》、劉索拉的惡《你別無選擇》、徐星的《無主題變奏》等。

張辛欣(1953~)原籍山東,江蘇南京人。幼年隨父到北京,小學畢業後下放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後回北京,當過護士和共青團幹部。1979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導演係,1980年發表《我在哪兒錯過了你》,1984年分配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任導演。

《在同一地平線上》(《收獲》1981年第6期)吸取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因素,引起文壇注目。作品描寫了青年畫家“孟加拉虎”與妻子為了改變自己的生存處境,從結合到分手的過程,具有明顯的存在主義意味。80年代中期,與桑曄合作《北京人——100個中國人的自述》之後,多致力於紀實文學的創作。

劉索拉(1955~),原籍陝西誌丹,北京人。1977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係學習,1983年畢業後分配至中央民族學院任教。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5年發表處女作《你別無選擇》,《以及《藍天綠海》、《尋找歌王》等,是新時期最早的先鋒小說之一。198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為電影作過插曲,出過盒帶,在北京舉行過獨唱音樂會。1988年後旅居英國,目前定居紐約。

《你別無選擇》(《人民文學》1985年第3期)著意表現世界的非理性形態,充滿現代意識的價值疑惑與反抗精神,是當代“小說爆炸”中最具爆炸力的作品之一。作品采用“音樂式”的結構,沒有完整統一的故事情節,由一個人物引出另一個人物,一個事件引出另一個事件,描寫了一群音樂學院作曲係學生的混亂思想和荒誕行為,是一篇情緒化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