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中的尋根意識始於王蒙發表於1982年到1983年之間的《在伊犁》係列小說。此後,隨著韓少功、張承誌、阿城的崛起,以及王安憶的《小鮑莊》、李杭育的《最後一個漁佬兒》、賈平凹的“商州係列”小說的轟動,知青作家成為了尋根文學的主體。
韓少功(1948~),湖南長沙人,筆名艄公。1969年初中畢業後到汨羅縣插隊,1974年調縣文化館,開始發表作品,並與甘征文合作《任弼時》。1978年考入湖南師範學院中文係,1979年發表小說《月蘭》,1982年畢業後任湖南省總工會《主人翁》雜誌編輯,1984年調湖南作協從事專業創作。1985年韓少功在《文學的“根”》中,第一次明確闡述了“尋根文學”的立場,隨後發表了《爸爸爸》、《歸去來》、《女女女》等具有探索意義的尋根小說。90年代以後,《馬橋詞典》又在文壇上引起爭議。
《爸爸爸》(《人民文學》1985年第6期)的主人公丙崽是個長不大的小老頭,形象醜陋,稟性癡呆,沒有正常的思維能力,一生隻會說兩句話:“爸爸爸”和“X媽媽”。他時而成為人們戲弄的對象,時而成為雞頭寨人的巫師——丙仙,時而成為寨中活祭的“犧牲”。雞頭寨是遠離現代文明的“孤島”,是與丙崽相呼應的集體存在,象征著整個民族生存與心理的“集體無意識”。
張承誌(1948~),回族,原籍山東濟南,北京人。1967年畢業於清華附中,1968年到內蒙古草原插隊,1972年進北京大學曆史係學習,1975年畢業後到中國曆史博物館工作。1978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生院,專攻北方民族史及蒙古史,同年發表小說《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1981年畢業後留社科院民族所工作,曾在日本東京大學進修,並發表小說《大阪》、《北方的河》、《黑駿馬》等。
《黑駿馬》(《十月》1982年第6期)采用讚歌的抒情方式,每一小節的開頭都引用《鋼嘎哈啦(黑駿馬)》這一古歌的歌詞,隨著情節的展開,歌詞的內容也逐漸展開,使整篇小說帶有鮮明的詩化傾向。
短篇《殘月》(《中國作家》1985年第2期)通過楊三老漢的一生,展示了西海固人的理想與現狀,包含著鮮明的文化內涵和宗教傾向。90年代,他的《金牧場》和《心靈史》的宗教傾向更為突出。
阿城(1949~),原籍四川江津,北京人。1968年到山西、內蒙古插隊,後又去雲南農場,1979年回北京,曾在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工作,後任《世界圖書》編輯。1984年發表處女作《棋王》,後又有《樹王》、《孩子王》和短篇係列《遍地風流》等。1985年發表的理論文章《文化製約著人類》使他成為尋根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JP2〗《棋王》(《上海文學》1984年第7期)寫的是“棋呆子”王一生的故事。他出身貧寒,嗜棋如命,到農村插隊後,不顧生活的極度貧困,仍以棋為生。在一次地區舉行的象棋大賽中,一人對戰九名高手,並取得了車輪大戰的勝利。作品超越了政治化的視角,透露出明顯的道莊思想,以一種文化力量構成了對現實政治氛圍的反諷。
《孩子王》(《人民文學》1985年第2期)從教“字”開始,從“字典”這個帶有象征性的對象開始,以從容、淡然的平靜表現出隨遇而安的道家風範,又以對生活的執著和不因外在的生存貧困而沮喪消沉的使命感,體現出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和對“文革”政治文化的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