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又被稱為後新詩潮,是一個極其龐雜的詩人群體,他們大多是受朦朧詩影響而成長起來的校園詩人,既有追隨江河和楊煉致力於東方現代史詩創作的廖亦武、歐陽江河等四川青年詩人群,也有活躍在南京的“他們”、上海的“海上”等,雖然新生代的主張熙熙攘攘,形式五花八門,但在創作上比較有成就和影響的詩人群體,主要有兩個,一是以海子、王家新、駱一禾、西川等為代表的後朦朧詩人,一是以韓東、於堅、楊黎、李亞偉為代表的第三代詩人。
後朦朧繼承了從朦朧詩傳遞過來的“五四”新文學傳統,堅守知識分子的精神立場,關注社會,抗拒世俗,受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更深,也更強調表現古老的文化傳統和知識分子的精英意識,更注重從哲學層麵探討人生的價值和詩歌的終極意義,其作品比朦朧詩更豐富深邃,也更艱深晦澀。他們大多遊離於各種社團和流派之外,堅持個人寫作、邊緣寫作、知識分子寫作,強調文學創作的專業性、人文性和獨立性。
海子(1964~1989)安徽懷寧人,原名查海生。在農村長大的海子,15歲考入北京大學法律係,1982年開始寫詩,1983年畢業後在中國政法大學政治係哲學教研室任教。1989年3月26日於山海關臥軌自殺。七年間海子留下了200萬字的遺稿,死後由友人編輯出版有《海子、駱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詩》、《海子詩全編》和《土地》等。
海子是一個詩歌的理想主義者,同時也是一個人生的悲觀主義者,在他的身上集中、鮮明地體現著中國當代知識分子在社會急驟變革和中西方文化激烈衝撞中無處依傍的精神焦慮。從藝術風格上看,他與舒婷有相似之處,而在精神氣質上則更接近北島,也受到尼采哲學思想的影響,在作品中透出一種智慧與高貴、孤獨與激憤。但海子比舒婷和北島走得更遠,他對西方現代主義文化有著更為廣泛的涉獵和更為豐富的心得。他欣賞德國浪漫主義詩人荷爾德林,把海德格爾視作自己的精神導師,把詩歌看做是現代漂泊者的靈魂,專注於對存在本質的追尋和對生命意義的探究,“以夢為馬”,一往情深地追尋精神家園。海子也是一位充滿激情和幻想的具有典型詩人氣質的“行為藝術家”,他把印象派大師凡·高看做自己的人生榜樣,用燃燒生命的熱情來投入詩歌創作。
《五月的麥地》(《詩刊》1988年第9期)表現了詩人理想失落的孤獨和悲涼,詩人想象東南西北全世界的兄弟在“五月的麥地”裏會合、擁抱的情景。然而,在這廣闊的背景中,詩人卻“孤獨”一人。《春天,十個海子》寫於海子自殺前12天,以“十個海子”這種主體分裂的意向,傳達了一個“黑夜的孩子”沉浸於冬天與死亡中不能自拔的內心痛苦。海子流傳最廣也最有影響的是以“麥地”和“土地”為主題的抒情短詩,但人們仍習慣於把他生前出版的唯一長詩《土地》看做是他的代表作。
第三代主要指以朦朧詩和後朦朧為反叛對象的更年輕的一批詩人。他們認為,“五四”時期把詩從文言文中解放出來的白話詩人是第一代,“文革”後把詩從政治工具中解放出來的朦朧詩人是第二代,而他們這些把詩從群體意識中解放出來的詩人便是第三代。以翟永明、伊蕾、唐亞平等為代表的“女性詩歌”也可以看做是“第三代”的一個“旁支”。因此,他們要做的工作,就是彌補朦朧詩的欠缺。而他們彌補的方法,與朦朧詩不同,不是繼承和發展,而是變異和反動:反英雄、反崇高、反理性、反文化、反抒情、反優美……強調民間立場,倡導平民意識;消解曆史和文化的崇高意義,做詩壇上的嬉皮士和流浪漢。韓東的《有關大雁塔》對楊煉的《大雁塔》中濃重的曆史感和人文色彩的消解,被他們看做是“語言意識的覺醒”的成功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