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期以後,受通俗小說、流行歌曲、肥皂劇等大眾文化的衝擊,許多詩人都中斷了詩歌的創作,或轉向散文等其他文體,但也有一些詩人在頑強地堅守詩歌的精神,努力探索詩歌的出路,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
1986年10月,由《詩歌報》和《深圳青年報》聯合主辦“中國詩壇1986年現代詩群體大展”,共約有84個民間詩歌群體參加了展出。這次展出標誌著新生代詩人的正式崛起。1994年10月,中國現代格律詩學會在北京成立,彙集了公木、林庚、唐湜、綠原、梁上泉、駱寒超等眾多詩人,不久就有唐湜、岑琦、駱寒超的《三星草——漢式十四行詩三百首》(1997)等現代格律詩問世。1997年12月,在中國作協主辦的“魯迅文學獎”詩歌獎評選中,李瑛的《生命是一片葉子》、匡滿的《今天沒有空難》、韓作榮的《韓作榮自選詩》、沈葦的《在瞬間逗留》、張新泉的《鳥落民間》、王久欣的《狂雪》、辛茹的《尋覓光榮》和李鬆濤的《拒絕末日》等8部詩集和長詩入選。此外,《朦朧詩後——中國先鋒詩選》(1990)、《後朦朧詩萃》(1992)、《1990—1992三年詩選》(1994)、《90年代實力詩人詩選》(1998)和《90年代文學書係·詩歌卷》(1999)等,也對這個時期的詩歌成就進行了檢閱。
至上個世紀末,民間詩社和詩刊在網絡上找到了更為自由的發展空間。1997年號稱“全球中文原創作品網站”的“榕樹下”異軍突起,1999年純詩歌網站“界限”建立開通,從而帶動起一批詩歌網站的出現。網絡對詩歌發展形成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它不僅是一個平台和空間,更是多元化、個人化和自由寫作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