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市場經濟與文學讀物(1 / 1)

80年代末,中國社會發生了急劇的轉型。這次曆史轉型對文學的影響,最突出地表現在兩個方麵。

首先,商品意識、市場觀念滲透到文學領域,引起文學觀念的變化,讀者從被動接受教化式、審美化的文學,轉而傾向於娛樂消費型的文學,從而帶動相當一部分作家轉向,甚至棄文從商。雖然也有作家在繼續堅守人文精神的陣地,但純文學始終無法擺脫艱難的困境。出版機構也不得不根據市場消費來確定自己的方向;出版商的出現更加大了市場操作的力度,促使了流行性的現代讀物、影視文化、流行音樂鼎足而立的大眾消費市場的形成。

市場經濟對於文學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流行性文學讀物的大量興起。文學讀物是一種多層次的文化現象,其中,既有瓊瑤、亦舒的言情小說,馬裏奧·普佐、西德尼·謝爾頓等的黑社會犯罪小說,也有高雅的作品,從林語堂、梁實秋的小品到張愛玲、蘇青的小說散文,從米蘭·昆德拉的譯品到餘光中的詩集,從金庸的武俠小說到餘秋雨的大文化散文,還有一些原創性的文學作品,如王朔的“頑主”係列小說、春風文藝出版社策劃編輯的“布老虎叢書”、洪峰的《苦界》、王蒙的《暗殺》、張抗抗的《情愛畫廊》、鐵凝的《無雨之城》等,以及餘秋雨的《文化苦旅》等的“大文化”散文、張中行等前輩文人的學者隨筆、葉永烈等的政治人物傳記、黃蓓佳等女作家的言情小說、秦文君和陳丹燕等的青春小說、彭懿等的恐怖小說、衛慧、九丹、木子美等“美女作家”的“下半身寫作”等。

隨著社會轉型的進一步深化,流行性文學讀物的種類及內容日益豐富多彩,其可讀性和吸引力也逐漸增強,相反的,純文學作品正在失去讀者,成為一種精神奢侈品。流行性文學讀物作為現代讀物的一個較為高級的品種,堂而皇之地接管了各個社會階層的讀者,與影視文化、流行音樂鼎足而立,共同左右著現代城市的文化消費市場。

其次,是知識分子原先所處的社會文化的中心地位漸漸失落,向社會文化空間的邊緣滑行。原有的意識形態格局被打破,主流意識形態與非主流意識形態並存,特別是民間文化意識形態備受人們關注,文學創作上民間文化形態從過去的隱形走向顯性。

“五四”傳統中的知識分子啟蒙話語受到質疑,知識分子也在邊緣化過程中不斷地進行精神上的自我反省。知識分子在麵對曆史文化轉型時,不得不調整自己的文化立場,主觀上他們雖然還想持守自己的文化精英立場,但客觀上卻無法保持自己啟蒙主義和以精英意識為中心的話語權力,不得不承認他們已從社會意識形態的中心話語地位被擠到邊緣地位。一些人文作家在確定自己個人化的文化立場時,轉而在民間文化形態中尋求人生理想和自己的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