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從啟蒙文學到文學啟蒙(1 / 1)

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五四”新文學一直存在著兩種啟蒙傳統:一種是啟蒙文學,一種是文學啟蒙。前者強調思想、藝術的深刻性,並以文學與曆史的現代化進程的同步性作為衡量其深刻性的標準,魯迅、郭沫若、茅盾、曹禺等作家是其主要代表;後者則是以文學如何建立現代漢語的審美價值為目標,與現代化的曆史進程不盡同步,周作人、廢名、沈從文、老舍、蕭紅等作家的作品,斷斷續續地延續了這一傳統。

如果說,自1978年以來相繼出現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和“改革文學”,體現了啟蒙文學的傳統,那麼,以建構現代審美原則為宗旨的文學啟蒙的傳統,在1985年以後的創作中也逐漸地得到了恢複和發揚。這些文學啟蒙不像啟蒙文學那樣直接麵對人生、反思曆史、與社會上的陰暗麵做短兵相接的交鋒,也不總是發人深省。這些作家的精神氣質多少帶著一點兒浪漫性,他們不約而同地對中國本土文化采取了比較溫和、親切的態度,不想也不屑與現實社會發生針鋒相對的摩擦,慢慢地試圖從傳統所圈定的所謂知識分子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中遊離開去,在民間的土地上另外尋找一個理想的棲息之地。因此,文學啟蒙的文學,又可稱為審美的文學。

在1985年後,文學理論上有關文學主體性、小說形式探索、現代主義技巧等問題的討論,雖然不成熟,卻推動了理論界對文學自身價值的關注。隨著“尋根文學”的興起,開始了文學觀念的突破與藝術形式的創新。可以說“尋根文學”預示著中國文學一元化的結束。

進入80年代後期,中國文學迎來了多元化的時代。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

一是小說創作上出現了以朱蘇進等為代表的軍旅小說,以劉恒、方方、劉震雲等為代表的新寫實小說,以蘇童、王朔等為代表的世俗小說,以莫言、張煒、陳忠實等為代表的新曆史小說,以馬原、孫甘露、餘華等為代表的先鋒小說,以及以王憶安、陳染、林白等為代表的女性寫作。這些小說創作,從不同角度和層麵打破了5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的創作規範,在敘事結構、敘事方式、敘事立場、敘事視角和敘事語言等多方麵進行了藝術探索甚至顛覆,形成了個人化和民間化的特點,從主流社會生活轉向日常生活,從主流意識形態轉向民間文化形態,從一統的現實主義轉向多種創作方式並存。

二是詩歌創作上出現了對以“朦朧詩”為對象的群體性反叛。如果說“朦朧詩”是中國當代詩歌史上的一次突破,那麼,以海子、韓東、於堅等為代表的60年代出生的青年詩人所發起的第三代詩歌創作,流派林立,社團如星,競相標榜,此起彼伏,徹底打破了一元化詩歌創作格局,產生了一種衝擊波,與小說、散文、戲劇等其它文學樣式一起,在對中國當代文學傳統的挑戰中,共同建構了一個新的多元化文學時代,即後新時期文學,在預示21世紀文學的發展方向上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