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先鋒小說馬原餘華(1 / 2)

現代主義的出現改變了80年代中國文學的格局,它不僅出現在詩歌中,而且更為廣泛地出現在小說、戲劇以及美術、音樂、電影等各個藝術門類中。在文學創作中,表現得最為充分最為廣泛也最具衝擊力的不是詩歌而是小說。

幾乎在朦朧詩出現的同時,就出現了茹誌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王蒙的《夜的淚》、宗璞的《我是誰》等現代主義的嚐試之作。1981年,高行健《現代小說技巧初探》發表後,這一創作現象成為引人注目的文學潮流。隨後,張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線上》帶動起年輕一代作家學習和模仿現代主義的熱浪。到80年代中期,一方麵出現了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徐星的《無主題變奏》等帶有“黑色幽默”特點的現代主義小說,另一方麵,出現了馬原、莫言、殘雪等在敘事革命、語言實驗和生存探索三個方麵以前衛狀態進行的小說實驗運動,使現代主義文學在中國呈現出泛濫之勢。

以馬原為代表的小說實驗運動不僅具有強大的陣營和聲勢,而且更具先鋒精神。

馬原(1953~),遼寧錦州人。1970年中學畢業後到遼寧錦縣農村插隊,1974年進沈陽鐵路運輸機械學校學習,1976年畢業後到阜新當鉗工。1978年考入遼寧大學中文係,1982年畢業後進藏,任編輯記者,同年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發表成名作《拉薩河的女神》後,又接連發表了《岡底斯的誘惑》、《疊紙鷂的三種方法》、《塗滿古怪圖案的牆壁》、《拉薩生活的三種時間》、《虛構》,以及《遊神》、《錯誤》、《大元和他的寓言》等極具先鋒性的作品,從而帶動了一大批作家從小說觀念到小說形式的全麵試驗。1989年調任沈陽文學院當專業作家,在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上下都很平坦》後,便“淡出”了先鋒陣營。

《岡底斯的誘惑》(《上海文學》1985年第2期)由幾個發生在西藏的故事組裝而成,一是講老作家在西藏的一次神秘經曆;二是以第二人稱“你”講述獵人窮布打獵的經驗;三是以第三人稱講述陸高、姚亮等人看“天葬”的故事,同時轉述聽來的雙胞胎頓珠、頓月兄弟的故事。作品采用“元敘事”的手法,作家在小說中直接出現並揭露小說的虛構性,小說一開始就出現的“我”既不是老作家,也不是陸高、姚亮,也無法證明就是作家馬原。傳統小說中的全知敘述者的隱退,瓦解了經典現實主義的敘事觀念,使馬原成為了小說敘事革命的代表。

格非的《褐色鳥群》、《青黃》、《迷舟》等小說也致力於敘事迷宮的建造,並表現出與馬原不同的特點。

先鋒小說家都十分重視小說的語言實驗,莫言首先在小說語言的實驗中形成了富有主觀性和感覺性的個人化文體,但在語言實驗上走得最極端的則是孫甘露。

孫甘露(1959~),原籍山東,上海人。1967年結束學校生活,1977年進當地郵局工作,1983年開始發表作品,1986年發表成名作《訪問夢境》,隨後的《我是少年酒壇子》、《信使之函》等,直接呈現出超現實主義詩歌式的沉思和夢態抒情。1989年成為上海作協專業作家。主要作品還有《仿佛》、《請女人猜謎》等。孫甘露對小說進行了諸多探索,特別是以夢囈般的語言進行的小說語言實驗,把小說創作變成了一種“反小說”的修辭遊戲,同時也把小說文本變成了語言的迷宮,這使他成為先鋒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

先鋒小說家也都重視對人的生存狀態的表現,殘雪的《山上的小屋》以一種醜惡意象的堆積,表現人性的醜惡和絕望以及外在世界對人的壓迫,把個人化的感覺上升到寓言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