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前後,探索戲劇的勢頭有所減弱,但隨著小說創作中的“文化熱”的興起,在戲劇創作中也出現了一個“文化熱”。80年代中期出現了一批既具有曆史文化意蘊又具有探索精神的劇作,除《紅白喜事》和《野人》外,主要還有《狗兒爺涅槃》、《桑樹坪紀事》、《天下第一樓》以及羅劍川的《黑駿馬》、沙葉新的《耶穌·孔子·披頭士列農》等。
錦雲的《狗兒爺涅槃》(《劇本》1986年第6期)借鑒布萊希特戲劇的“敘述體”形式,以狗兒爺為敘述主人公,通過他失去土地就發瘋,得到土地又清醒的變化,以及他與地主祁永年之間的人鬼對話,探討了人與土地的關係,特別是中國農民的文化心理和生存狀態。
陳子度、楊健、朱曉平的無場次話劇《桑樹坪紀事》(《劇本》1988年第4期),被看做是新時期探索戲劇走向成熟的標誌性作品。劇本根據朱曉平的係列小說《桑樹坪紀事》、《桑塬》和《福林和他的婆姨》改編,既描寫了生產隊長李金鬥的狹隘、凶殘和勤勞、善良,也描寫了寡婦彩芳與外來麥客榆娃的愛情悲劇、陽瘋子李福林與青女買賣婚姻的悲慘命運,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萊希特等多種戲劇體係、散文化結構和繡像人物小說等不同文學手法融為一體,在話劇觀念和審美思想上都有所創新,同時,也將封建思想造成的愚昧和極“左”思潮造成的貧困與人們心理的畸形放在桑樹坪的封閉黃土地上進行文化審視。
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樓》(《十月》1988年第3期)借鑒老舍《茶館》的藝術風格,采用現實主義的結構方法,通過敘述清道光年間開創的“福聚德”烤鴨店的興衰史,展示了風俗人情和飲食文化,表現出濃烈的北京地方文化色彩。
這些作品一方麵保持著前期話劇創作中的多方麵探索,另一方麵更加突出地表現文化意識,形式和內容的結合相對前期更加和諧。可以看出,這些文化戲劇的出現,往往意味著現代意識對傳統文化的觀照,盡管它們文化意識的出現要比詩歌、小說、電影稍晚,但畢竟在題材和主題上超越了過去的戲劇。這一階段的話劇創作,雖然沒有了熱鬧與喧囂,但也克服了浮躁與盲目,是一個較為成熟的穩步前進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