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SVT-40步槍(2 / 3)

而SVT-40槍托的前護手部位則較短,縮短的部位由上、下兩塊衝壓成形的鋼製護蓋組成,完全包住槍管和導氣裝置,上、下鋼護蓋上都開有多個圓孔。

由於SVT-40的護木縮短,因此原來的護箍也從兩個改為一個,並在前托上增加了手指凹槽。這些特征都是SVT-38與SVT-40的明顯區別。

SVT-38的通條插在槍托右側的凹槽中,而SVT-40的則改為插在槍管下方,所以通條位置也是識別SVT-38與SVT-40的標誌。

兩槍的後背帶環均位於槍托後下方,但由於通條位置的影響,前背帶環位置不同。SVT-38的前背帶環在槍口延長段底部,而SVT-40的在槍口延長段的左側。

SVT-38和SVT-40的標準配件基本相同。維護工具裝在一個帆布袋中,方便攜帶。每套工具包括槍刷和幾個多用途工具,例如調整氣體調節器的扳鉗也可以用於拆卸槍口製退器和導氣活塞;而調整準星高度的T形鑰匙也可用於拆卸槍托螺栓和擊針。

SVT-38的背帶最初采用全皮結構,後來改為帆布和皮革的組合;SVT-40的背帶最初采用帆布和皮革製成,後來改為全帆布背帶。每支步槍都配一把刺刀,SVT-38和SVT-40的刺刀長度不同,SVT-38刺刀刃長355毫米,SVT-40刺刀刃長241毫米。

無論是SVT-38還是SVT-40,每支步槍出廠時僅配3個彈匣。每個彈匣的底部都印有配對步槍的槍號,並在槍號後麵分別跟有1-3的序號,3個彈匣與步槍一起配發給士兵。

彈匣袋可放兩個彈匣,剩下的彈匣隨槍攜帶。彈匣袋中間有一塊厚皮隔開成前後兩個間隔,使兩個彈匣分開放,避免相互碰撞發出聲響。由於每名使用SVT的士兵隻能得到3個彈匣,因此在戰鬥時,需要同時攜帶一堆預先裝滿槍彈的橋夾。

射擊遠距離目標時,可以用橋夾慢慢裝彈,但在近戰中緊迫的情況下,隻有通過更換另一個彈匣才能加快裝填時間。當時蘇聯人認為這樣的可拆卸彈匣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而且把不必要的重量加入到原本已經很重的裝備裏,正是基於這種落後的戰術觀念,後來設計SKS步槍時幹脆采用固定彈倉。

SVT-38全槍長1226毫米,槍管長620毫米,4條右旋膛線,空槍質量3.95千克;SVT-40全槍長1226毫米,槍管長625毫米,空槍質量3.85千克。

改進型號

一些SVT-38被當作狙擊步槍使用,但數量不多。狙擊型SVT-38隻是在機匣尾部安裝了瞄準鏡。SVT-40也有作為狙擊步槍使用的,數量同樣不多,大約隻有5萬支。其實所有的SVT-38和大部分1942年10月前生產的SVT-40都有瞄準鏡架的連接軌座,隻是裝配有瞄準鏡的狙擊步槍數量不多而已。

瞄準鏡架的軌座是在機匣後上方兩側用機器鍛壓出的凹槽,瞄準鏡架是分叉式的,安裝瞄準鏡後,不阻礙機械瞄具的瞄準線。配用的光學瞄準鏡於1940年定型,瞄準鏡長167毫米,視場為4°,放大倍率為3.5,鏡體短小,采用三柱式分劃。

該瞄準鏡不具備焦距調節功能,這是因為當時蘇聯的光學器材生產水平較低,難以保證調焦環的密封能力。瞄準鏡安裝在步槍上的位置偏後,為的是不阻礙使用橋夾裝填槍彈。

SVT-40曾有一種全自動型,名稱是“1940型托卡列夫自動槍”,縮寫為AVT-40,能夠連發發射。據說該步槍可配用15發容彈量的彈匣。

但AVT-40連發發射時彈膛容易過熱,且會導致拋殼失敗,這大概是由於蘇聯彈藥在戰時的質量較差的緣故。此外連發發射也會導致部件壽命縮短。槍托的較細部位易破裂。為解決這個問題,也曾嚐試采用不同類型的木材,但最終都無法解決。

AVT-40投產不久,就於1943年8月撤裝了。1940年9月,曾少量生產了托卡列夫式卡賓槍(據說訂單僅3000支),該槍雖然屬於SVT-38的卡賓型,但卻采用了最新的SVT-40上的設計改進。該槍全槍長1070毫米,槍管長470毫米,空槍質量3.6千克。關於該槍的情況資料很少。

另外在戰時還有一些前線士兵自己動手“截短”的非標準型卡賓槍。這些卡賓槍是為滿足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的巷戰中對較短的自動步槍的急需,而將槍管截短至400毫米左右,甚至更短。

裝備情況

SVT-38第一次露麵是在入侵芬蘭的冬季戰爭(1939年-1940年),許多使用SVT-38的蘇軍士兵認為該槍在戰場上需要一絲不苟地維護,故障也很多,尤其是當雪或沙子滲進槍機後。

SVT-40正是針對前線士兵反映的意見而改進的產品,但在二戰中蘇軍方麵對SVT的評價並不高,大多數人認為其可靠性差,結構複雜,維護困難;隻有少數的蘇軍精銳部隊對SVT-40評價較高,例如海軍步兵(即海軍陸戰隊),認為SVT-40的性能要比莫辛-納甘步槍好得多。

SVT-40比莫辛-納甘M1891/30長約50毫米,但質量卻減輕了近0.5千克。雖然發射的槍彈相同,射擊精度也很接近,但SVT的後坐力卻比莫辛-納甘的要小。但由於總體評價不佳,再加上生產進度較慢,而戰時蘇聯急需提高步槍產量,因而導致最終減產,並提高莫辛-納甘步槍的生產速度來滿足前線需求,所以SVT未能像美國的M1伽蘭德步槍那樣成為戰爭中的主角。

但在另一方麵,SVT卻是蘇聯的敵人——芬蘭和納粹德國的一種相當受歡迎的戰利品,甚至作為軍隊的正式裝備配發給前線士兵使用。

蘇聯原本在1940年4月決定把SVT-40用作紅軍的狙擊步槍,因而停止生產莫辛-納甘M1891/30PE型狙擊步槍。然而SVT-40的首發命中率較低(與莫辛-納甘相比),槍口的火焰也很容易暴露狙擊手的位置〔主要由於SVT-40步槍槍管要比莫辛-納甘的短〕,此外,該槍在嚴寒的天氣下並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