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瑞敏:中國的“挑戰世界第一人”1(1 / 3)

“一個人在茫茫沙漠中跋涉,終於遇到綠洲。可是他不能停下,看看綠洲,還是得繼續跋涉——前邊,仍然是茫茫沙漠……”這個人便是張瑞敏:一個集古今智慧的思想者,一個儒化的企業家,一個有東方式修養的現代人。

從一個工人,到班組長、車間主任、廠長、家電公司副總經理,再到臨危不懼,接手海爾;從一個“老三屆”到“飽學之士”,再到第一個登上哈佛講壇……其一舉一動,無不透著“領袖群倫”的味道。

1949年出生,山東萊州人。

1984年,任青島電冰箱總廠廠長。

1995年,獲中國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1997年,獲香港《亞洲周刊》1997年度傑出華裔成就獎。

1999年,出任董事局主席。

1999年,被英國《金融時報》評為“全球30位最受尊敬的企業家”,名列第26位。

2000年,改任海爾首席執行官。

2002年,榮獲國際聯合勸募協會設立的“全球傑出企業領袖獎”和“最佳捐贈者獎”,是國內唯一獲此殊榮的企業家。

2003年,在中國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感動中國2002年年度人物”評選活動中,成為惟一獲此殊榮的企業家。

2004年,入選美國《財富》雜誌選出的“亞洲25位最具影響力的商界領袖”之一。

2005年,入選英國《金融時報》2005年度“50位全球最受尊敬商業領袖”,是惟一一位上榜的中國企業家。

2006年,在由中國公益事業聯合會、中國愛心工程主辦的“中國公益事業十大功勳人物”評選活動中,張瑞敏榮獲“中國公益事業十大功勳人物”稱號,海爾集團榮獲“中國公益事業十大貢獻集體”稱號,是惟一一個榮獲個人和集體榮譽稱號的單位。

2007年,在由亞太MBA聯合會、中央電視台及國內十餘所知名管理院校共同舉辦的“國際MBA群英會暨2007中國EMBA/MBA人物評選活動”頒獎典禮上,張瑞敏榮獲“2007年貢獻人物”獎。

2008年,在“中國改革與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改革三十周年功勳(貢獻)人物/中國改革貢獻單位頒獎典禮”上,張瑞敏榮獲“中國改革30周年功勳人物”獎。

強化質量意識,“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

質量就是生命,對於任何企業來說都是如此。自從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質量經理菲根堡姆在其著作《全麵質量管理》一書中提出“全麵質量管理”概念之後,從美國到日本、再到全世界,當然也包括中國,世界各國的企業界有識之士,都對“質量”一詞有了更為全麵的認識。質量就是生命,但質量絕對不等同於人們以往意識中的產品質量。

早在1978年,全麵質量管理便被引入國內企業,由於當時中國市場經濟隻是初具雛形,因此當時大多數的中國企業其質理管理絕大多數都停留在生產、成本、產品質量等基礎管理層麵。

6年後,也就是1984年,剛剛走出陰霾的海爾,也開始了全麵質量管理的實踐。然而,由於當時國內市場非常樂觀,產品供不應求,因此,巨大的市場需求反而降低了市場對產品質量的要求。在此時,海爾麵臨著一項殘酷的任何——挑戰自己——要麼隨波逐流,追求短期效益,要麼向自己動手,向產品要質量,向質量要效益、要發展。

在這裏,我們有必要先介紹一下1984年之前的海爾。

海爾集團的前身,是山東青島電冰箱總廠,它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55年成立的一個早已被湮沒在曆史中的手工業生產合作社。1959年,該合作社順應時代要求,過渡成為“青島電機廠”,其後更名為“東風電機廠”,主要生產交直流電動機和“電葫蘆”。後來由於研製出民用吹風機和小台風扇,才逐步跨入家電行業。到1980年,企業又先後研製出了單缸洗衣機和滾筒洗衣機,經青島市二輕局批準,與青島工具四廠合並為青島日用電器廠。到1983年共生產近6萬台“白鶴”牌洗衣機,卻因產品質量問題被淘汰。

1984年,“青島電冰箱總廠”問世了。早在青島日用電器廠時代,企業高層就有生產世界一流的電冰箱的想法。所以,青島電冰箱總廠成立伊始,就從德國利勃海爾工程有限公司引進了電冰箱生產技術,“海爾”的名號即由此而來。

也是在1984年,青島電冰箱總廠一年時間換了四任廠長。歲末,該廠的上級公司“青島家電公司”副總經理張瑞敏被調來擔任廠長。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當時的青島電冰箱總廠,那就是“破敗”;如果用四個字來形容,則是“破敗不堪”:員工820人,年生產電冰箱740台,銷售收入348萬元,固定資產500萬元,年虧損額卻高達147萬元。更嚴重的是,當時的海爾,員工人心惶惶,車間臭氣熏天。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我們從張瑞敏的兩把火中也可以看出當時海爾的破敗:第一借錢給工人發工資;二是整頓勞動紀律,其中競有一條是不準在車間隨地大小便!

此外,在當時的中國,市場上生產電冰箱的廠家已接近100家,加上國外產品蜂擁而入,各種各樣的電冰箱充斥市場,市場競爭十分激烈。

一切的一切,都說明當時的青島電冰箱總廠,麵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可謂典型的爛攤子。

怎麼辦?受命於危難的張瑞敏,首先意識到的是,當時的海爾在任何一方麵都外於絕對劣勢,怎樣才能起死回生,如何才能躋身市場,乃至在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呢?隻能靠質量。張瑞敏清醒的知道,一開始就對這些散漫已久的員工講什麼全麵質量管理,無疑是對牛彈琴。於是,張瑞敏提出了自己的質量理念:“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緊接著,一整套地“零缺陷,精細化”產品質量管理辦法也應運而出。

當然,有了正確的理念,還僅僅是開始。從理念的提出到員工的普遍接受、認同、最後變成自動遵循的習慣,無疑需要一個過程。苦口婆心地說,無疑起不到太多的作用。如何才能使員工們過去都不曾理解、也不想接受的質量理念深入人心,從而促進企業產品質量,減少甚至是杜絕客戶投訴?張瑞敏果斷推出了那個著名的“砸冰箱”事件。

1985年的一天,張瑞敏的一位朋友要買一台冰箱,結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後勉強拉走一台。朋友走後,張瑞敏派人把庫房裏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檢查一遍,發現共有76台“缺陷冰箱”。張瑞敏把大家叫到車間,問大家怎麼辦?多數人提出,都是一些小毛病,也不影響使用,便宜點兒處理算了。在當時,一台電冰箱的價格大概800元,相當於一名職工兩年的收入。張瑞敏說:“我要是允許把這76台冰箱賣了,就等於允許你們明天再生產760台這樣的冰箱。”他宣布,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誰幹的誰來砸,並且親手掄起大錘,砸下了質量管理第一錘!揮錘砸爛自己生產的冰箱,很多職工都流下了熱淚。在隨後的一個多月時間裏,張瑞敏趁熱打鐵,發動並主持了一個又一個會議,討論的主題卻無一例外——“如何從我做起,提高產品質量”。皇天不負苦心人,3年後,海爾人終於捧回了我國冰箱行業的第一塊國家質量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