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德國212級常規潛艇(1 / 3)

研製曆史

柴電推進的常規潛艇由於安裝蓄電池組數量與容量均有限,潛航時間受到限製。航行中的潛艇隔一段時間就需上浮到水麵,用柴油發電機為蓄電池組充電。這樣勢必增加潛艇的暴露率,降低作戰與生存能力。

為解決這一難題,世界各海軍強國紛紛開始研究一種不依賴於空氣的推進係統(簡稱AIP)。德國是最早研究AIP係統的國家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曾研製成功一種AIP係統,但因效率太低,安全性差而未能進入實用階段。

進入20世紀50年代後,西德同時開展了燃料電池和閉式循環柴油機兩種AIP係統的研究工作,處於世界前沿。到了80年代,全世界AIP係統的研製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而德國的兩種AIP係統逐步進入實用階段。兩者相比較而言,燃料電池的性能更為優越。

於是,德國HDW船廠於1984年將燃料電池係統裝於潛艇分段內,進行了全麵的陸上試驗。試驗表明該係統可用,且運行安全可靠。1987年,又將這種AIP係統加裝到205級U1號潛艇上,在海上成功地進行了6個月的試航。通過試航證實了該係統的適用性。

1990年,德國海軍開始醞釀以209級1200型潛艇為母型,加裝燃料電池係統,並換裝性能更優的聲呐、潛望鏡及武器係統等,研製世界上第一艘裝備AIP係統的潛艇,並於1992年完成設計,這就是212級常規潛艇。

“212A”級潛艇是德國海軍麵向21世紀初的主要作戰潛艇,該級艇既能攻擊水麵艦艇,又能進行反潛和攻勢布雷,是一級設計新穎、性能優良、能較長時間在水下進行戰鬥活動的新型常規潛艇。

設計方案於1991年11月獲得德國國會通過,1994年財政年度撥款建造首批4艘212級潛艇。首批艇的總承包商是ARGEU212集團公司。該集團包括霍瓦茲-德意誌造船廠、蒂森北海造船廠和費羅特公司。212級方案出台後引起許多國家重視,意大利海軍提出訂購要求。為了兼顧意大利的要求,對設計進行了修改,形成的最終實施方案被定名為212A級。

由於修改設計,德國海軍訂購的4艘潛艇建造時間向後推延。首艇預計於2003年交貨。德國海軍計劃為“2005艦隊”配備10~14艘該級艇;除首批4艘已訂購外,2000年後還要分2批訂購8艘。意大利海軍擬建造4艘212A級,首批兩艘已經訂購,由本國建造。

總體裝備

總體設計要求

德國海軍對212級潛艇提出了如下設計要求:兩套混合動力係統,即燃料電池係統與柴-電動力係統同時配備。配備燃料電池AIP係統後,水下續航力比一般柴電潛艇的續航力至少提高4倍以上。裝備燃料電池AIP係統後,水下最大航速不低於6節。燃料電池AIP係統的主要設備均安裝在長度不超過6.5米的分段中。潛艇的作戰性能保持不變。潛艇的總航程保持不變。212A級均達到這些要求。

艇型結構

212A級潛艇的艇型是長寬比最佳的水滴形線型。首部略向下沉,使被動聲呐基陣有良好的工作環境。尾部呈尖錐形。艇體中部偏前部位有一小型指揮台圍殼,圍殼具有良好的流線型,其上裝有水平舵。尾操縱麵為X型。

德國常規潛艇按傳統長期采用單殼體結構型式。但212A級潛艇則一反常規,采用了雙殼體結構。耐壓體由前後兩個直徑不同的圓筒組成。圓筒之間采用加厚板製成的耐壓錐體連接,耐壓殼體前後兩端均采用模壓球形封頭。前段直徑較大,其底部與非耐壓殼體合二為一,殼體內設雙層鋪板;後段直徑較小,隻設一層鋪板。耐壓殼體用高強度低磁不鏽鋼製造,殼體內未設高強度耐壓隔壁。

總體布置

212A級潛艇按照用途可劃分為4個艙室:I艙是居住艙與武器艙;Ⅱ艙是指揮艙;Ⅲ艙是燃料電池艙;Ⅳ艙是動力艙。除了動力艙外,其餘各艙均分三層布置。

I艙上層是艇員住艙;中層前部布置有6具魚雷發射管,後部左舷為備用魚雷存放區,右舷為住室,廚房和餐廳;下層為蓄電池室,其前方布置有縱傾平衡水艙。

Ⅱ艙上層是操縱控製和作戰指揮中心;中層前部布置有各類電子儀器室,後部為艇務操縱設備;下層布置有貯存室、液艙和其他設備。

Ⅲ艙位於耐壓圓錐分段內。氫氧貯存櫃布置在動力艙外的甲板下麵,氫貯存櫃布置在動力艙外下部的舷間。燃料電池係統的主要設備亦分3層布置。

Ⅳ艙上層前部安裝有柴油發電機組及其配套的輔助設備,這部分設備裝在一個無需人操縱的專用密封艙內。後部安裝推進電機及其相應的附屬設備;下層布置有燃油艙、淡水艙、縱傾平衡水艙等多種液艙。

該級艇的首部非水密空間比較大,被動聲呐的圓柱形聲呐基陣布置在底部;探雷聲呐基陣布置在頂部。艇的尾部布置有軸係、螺旋槳及尾舵操縱杆等設備。指揮台圍殼內布置有攻擊潛望鏡、搜索潛望鏡、通氣管裝置、雷達天線、鞭狀天線桅杆等升降裝置,還有偵察聲呐基陣和拖曳線列聲呐的收放裝置等。壓載水艙分別布置在舷間、首部和尾部。

動力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