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製曆史
日本是一個傳統的潛艇技術國家,二戰之前和之中曾建造過60艘潛艇。戰後從50年代中期開始恢複潛艇研製能力,1960年以來平均每隔6年左右推出一級常規潛艇,以此追求在役潛艇的技術先進性,並逐步向大排水量方向發展。
日本20世紀90年代初在建造“春潮”級的同時便著手研製下一代潛艇,首先推出的是“春潮”級的改進型。“春潮”級的改進型艇長增加了1米,水麵和水下排水量增大了100噸,並作為“春潮”級的第七艘(即“朝潮”號)於1992年投建,並已於1997年服役。
日本海上自衛隊認為“春潮”級改進的幅度還達不到預想的結果,因此提出建造排水量更大的新一級潛艇的計劃,即與其二戰之後建造的第一艘潛艇“親潮”號同名的“親潮”級建造計劃,以替代即將陸續退役的“夕潮”級潛艇,以便在21世紀初繼續保留16艘常規潛艇的兵力水平。
1993年,“親潮”級建造計劃得到批準,擬建8艘,從1994年開始,以每年一艘的速度投建,並從1998年開始以每年一艘的速度服役。2005年8艘全部都已服役。與日本其他武器裝備一樣,由於受到嚴格的出口禁止,“親潮”級將隻供裝備日本海上自衛隊。
“親潮”級的使命是在近海巡邏,執行水下偵察和防禦任務。就其排水量和武器裝備而言,它是一級遠洋作戰的多功能潛艇,可以遂行反艦、反潛、布雷等多項使命。
總體裝備
動力裝置
該級艇采用單軸柴電推進方式。主機為2台川崎公司的12V25S柴油機,功率4100千瓦;2台川崎公司的交流發電機,功率3700千瓦;2台富士公司的電動機,功率5700千瓦。
武器裝備
該級潛艇的主要武器裝備是位於首部聲呐艙上部的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用於發射日本的89型線導魚雷和美國麥道公司的“魚叉”潛射反艦導彈。89型魚雷采用主被動尋的方式,速度為55節時航程為50千米,戰鬥部重267千克。麥道公司的“魚叉”潛射反艦導彈屬改進型,采用主動雷達尋的,射程130千米,戰鬥部重227千克。該級艇共攜帶20枚導彈和魚雷。
電子設備
該級艇裝備SMCS型火控係統。對抗措施采用ZLR7型雷達預警設備。雷達采用日本無線電公司的ZPS6對海搜索雷達。聲呐ZQQ 5B/6艦殼聲呐和舷側陣列聲呐,主被動搜索和攻擊,中低頻,並裝備仿製美國彈道導彈核潛艇上使用的類似於BQR15的ZQR1型被動搜索拖曳線列陣聲呐,甚低頻。
技術特點
“親潮”級是日本二戰之後自研自建的第七級潛艇,也日本最新一級多功能常規攻擊型潛艇。它是日本積40多年持續不斷研製建造潛艇之經驗、瞄準國際先進技術水平而推出的一代海軍武器裝備,主要特點如下:
采用新艇型
日本二戰之後建造的前6級潛艇一直沿用由美國“大青花魚”號潛艇發展而來的水滴形艇型,長寬比保持在7.2~7.7之間。“親潮”級較之前幾級潛艇艇型變化較大,它加長了艇長,縮小了直徑,使長寬比達到9.1,成為一種長水滴型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