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意大利“薩烏羅”級常規潛艇(1 / 2)

研製曆史

“薩烏羅”級潛艇是意大利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展的第二代常規潛艇。第一代潛艇“托蒂”級是1965年建造的,與德國205/206型500噸級小型近海防禦型潛艇相當,其主要任務是反潛。

“薩烏羅”級則是一型遠洋攻擊型潛艇,其設計要求是,噸位和續航力比“托蒂”級大,居住性好,能突防進入敵方控製的海區。根據地中海的具體使用條件,要求這級潛艇噸位相對較小,但應具有較高的水下航速和良好的機動性,還應具有深潛能力,以利用溫躍層躲避敵方聲呐探測。此外,還要求噪聲要低。

1983年3月,意大利海軍又訂購了2艘,以替換即將退役的由美國轉讓的“刺尾魚”級潛艇,起初這兩艘潛艇準備采用一種全新的設計,但因時間關係決定還是在“薩烏羅”級潛艇的基礎上進行改進,這就是改進型“薩烏羅”級潛艇,該潛艇與“薩烏羅”級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長度和排水量稍有增加,傳感器也有所改進。

1988年7月,意大利海軍又決定訂購兩艘改進型“薩烏羅”級潛艇,這兩艘又與前2艘改進型“薩烏羅”級有所不同,長度和排水量又有所增加,以容納潛射“魚叉”導彈。在建造改進型“薩烏羅”級潛艇的同時,意大利海軍還對最早建造的四艘“薩烏羅”級潛艇進行了現代化改裝。

“薩烏羅”級和改進型“薩烏羅”級潛艇都由意大利造船集團蒙法爾科恩造船廠建造。

目前,“納薩裏奧·薩烏羅”號已用作試驗艇,艇員減少,不具備作戰能力;“費西亞·迪·科薩托”號計劃用作AIP係統的試驗艇。4艘改進型“薩烏羅”級潛艇中首艇“薩爾瓦特雷·佩羅希”號於1984年5月24日開工,1986年12月29日下水,1988年7月14日服役,其餘3艘為“朱利亞諾·普裏尼”號、“普裏莫·隆戈巴爾多”號和“戈紮納·普裏亞羅吉亞”號,分別於1989年11月11日、1994年5月20日和1995年4月12日服役。

“薩烏羅”級潛艇的使命是在廣闊的海洋上執行攻擊水麵艦船、潛艇、破襲海上交通線和偵察等任務。

總體裝備

“薩烏羅”級潛艇

“薩烏羅”級潛艇采用現代水滴型艇,單軸、尖尾、十字型尾翼、7葉螺旋槳。首水平舵裝在指揮台圍殼兩側,艇體采用單殼體結構,減少了排水量,耐壓艇體的前半部為圓柱形,後半部為圓錐形,首、尾兩個端麵采用半球形模壓頭。采用HY-80高強度鋼製造,使最大下潛深度超過250米。

耐壓艇體內部設有一耐壓艙壁,位於首魚雷艙和指揮艙之間,將耐壓艙體分為兩個耐壓水密艙段。該級艇耐壓艙體共分5個艙室,分別為魚雷艙、柴油發電機艙、配電和輔機艙、推進電機艙。

魚雷艙分兩層布置,上層前麵為魚雷發射管,其後裝有6枚備用魚雷,下層為首縱傾平衡水艙、燃油艙和聲呐室,頂部設有魚雷裝載艙口和出入逃生艙口。

指揮艙分三層布置,上層為指揮室、軍官住艙和餐廳,中層為輔機艙,下層中間為速潛水倉和調整水倉,中層與下層前後兩端為雙層蓄電池艙,布置有兩組共296塊鉛酸蓄電池,指揮艙頂部設有一個逃生出入艙口。

柴油發電機艙分兩層布置,上層布置有3台發電機,下層為燃油倉和滑油倉。配電和輔機艙上層為推進係統的配電係統,下層為後輔機艙。推進電機艙布置有1台主推進電機,其下方為燃油倉,後部為尾縱傾平衡水倉。

“薩烏羅”級潛艇裝備6具直徑533毫米的首魚雷發射管,采用液壓發射方式,可在最大工作深度發射魚雷,裝6枚備用魚雷。魚雷為白頭公司製造的A184電動線導魚雷,主、被動聲自導,航速24節時射程為25千米,航速38節時射程為17千米,彈頭重250千克,可攻擊水麵艦艇和潛艇。

該級艇還可裝備24枚VSSM600型水雷,這種水雷采用複雜的感應引信,能識別各種水麵艦艇和潛艇的聲、磁和壓力特性信號。

該級艇裝備BSN716(V)1型數據處理係統和CCRG火控係統,該係統具有顯示10個目標和控製1枚線導魚雷攻擊目標的能力。該級艇裝備1部SMA BPS704型雷達,I波段,用於對空搜索和導航,該級艇還裝備BLD727型電子戰係統。

該級艇起先裝備IPD70型綜合聲呐係統,該係統由IPD70型主、被動聲呐、MKl00 MKl型被動測距聲呐、INl00A型低頻偵察聲呐、ISO100型高頻偵察聲呐、IS100型水聲通信聲呐和CM100型聲呐距離預報裝置等多部聲呐組成,現代化改裝時換裝了新的IPD70/S型綜合聲呐係統,與改進型“薩烏羅”級上裝備的相同,該係統在IPD70的基礎上主要對顯控台進行了重新設計,把分散的機櫃綜合成一個統一的機櫃,成為名副其實的綜合顯控台,台上設有2個彩色顯示器,利用此台可集中控製顯示上述6部聲呐的多種信息、數據和圖形,跟蹤多批目標,使該係統的自動化程度得到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