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三十九
日本海陸軍有點很與眾不同,就是陸軍比海軍迷信。一般來說漁民比農民要迷信些,所以各國的陸軍都是忌諱少一些,而海軍則規矩多。可是日本海軍卻不太有迷信。
比如說“亡國”這兩個字,在陸軍那是絕對的反逆,連失敗都是不能說的。石原莞爾的師傅——和秋山真之齊名的那個佐藤鐵太郎,有個三女婿是大佐,叫大井篤,終戰時是海上護衛總司令部參謀。這位是海兵51期的,吊床號是255人中的第9名,成績還不錯,但後來在海大的34期差點被開除,就是因為廢話太多。
大本營在1943年9月30日的禦前會議上提出了一份《世界形勢判斷》。當時是軍令部作戰部戰爭指導班班長的大井篤,在判斷了德意在歐洲戰場的不利以後,加了這麼一句話“到明年春天就可知道戰爭的大概走向了”,總理大臣兼陸相東條一見這話氣得一跳三尺多高:“這是不是在說大日本帝國明年就要失敗?你們軍令部裏麵怎麼有這樣的失敗分子?”愣逼著他的副官——海相島田繁太郎把大井趕到海上防衛總司令部去了。
後來,這位大井大佐於1945年8月17日,在沒有接到任何通知的情況下,就向全護衛艦隊發出“向美國海軍投降”的命令,正好被軍令部的柴勝男大佐看見,那位可是堅決反美的,一看就不樂意了:“喂,大井君,日本還沒有失敗哦。”
大井瞥了柴勝男一眼:“陛下不是都說了投降嗎,你又算個鳥啊?”
柴大佐火了:“大元帥還沒說呢!”
大井也不含糊:“陛下比大元帥大,你這個八嘎都不知道啊?”
這是在玩文字遊戲,大元帥就是天皇陛下。但是從這種對天皇稱呼的文字遊戲中,似乎可以看出來兩種不同類型的海軍軍人。
對於陸軍來說,亡國是絕對不可接受的,但對於海軍來說,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從開戰以前,海軍就一直在咕噥“亡國”這兩個字。弄得陸軍和陸軍的粉絲們到現在還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陰謀論說法是“海軍亡國革命論”。說米內光政、山本五十六和井上成美這三駕馬車為代表的海軍內一部分民主自由派,對陸軍獨攬日本大權不滿,有意不明言開戰亡國的危險性,慫恿陸軍擴大戰爭,直到日本亡國,來實行海軍所希望的日本革命。
好像李宗仁在解釋國民黨為什麼失敗時,也是采用這種邏輯:因為蔣介石不願意被美國人換了馬,哼,老爺不要大陸了,看你換去。
其實海軍中真正第一個在正式場合說出“亡國”這兩個字的,倒還不是那三駕馬車或是支持者,而是後來的甲級戰犯,當時的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元帥海軍大將。時間是1941年11月30日,地點是在皇居。昭和天皇那天召見海相島田繁太郎和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詢問海軍對開戰到底有多少信心,而永野修身在肯定地表示了“海軍對作戰有信心”以後,又說了這麼一段話:
“開戰有可能亡國,但不開戰肯定亡國。不戰而亡國是喪失靈魂的亡國,而即使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亡國,我們的子孫也肯定會繼承我們的精神,東山再起。”
不管永野修身說這句話是什麼用意,反正在海軍中說說“亡國”這兩個字沒事。
除了戰死“特進特別晉級。特別提拔而晉級。”成將軍的之外,海軍最後能晉升到將軍的是47期畢業的。這裏麵有位叫橫山一郎的少將極其有名,乃至青史留名。這位吊床號不壞,海軍兵畢業時是115人中第7名,後來又是海大28期的首席軍刀。但他有名的原因不是因為他會讀書或者會打仗,而是他會投降,具體承包大日本帝國海軍一切有關投降事宜。
昭和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後,陸軍派了參謀次長河邊虎四郎中將去馬尼拉,找麥克阿瑟投降,可是海軍的軍令部次長大西瀧治郎自殺了,沒了人派,隻好臨時抓這位壯丁去馬尼拉投降。
好不容易談成了買賣,到正式簽合同的時候,軍令部長豐田副武大將就是不去,沒辦法隻好由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大日本帝國大本營”和“大日本帝國陸海軍”去簽合同,這時候橫山一郎又代表海軍省上了密蘇裏號戰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