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蘇祿安島5度113海裏”地點,也是一次艱難的旅程。栗田艦隊在13∶30,14∶00,16∶00,16∶40先後4次受到總計100架次左右的空襲。最後到了地頭,當然根本就不存在什麼美國航母艦隊,但這時的燃料已經不容許栗田再次南下。於是在18∶00,第二艦隊反穿聖貝納迪諾海峽,向西回文萊。
哈爾西趕到聖貝納迪諾海峽附近是在3小時之後,第二天的26日,大量美國艦載機和陸基轟炸機出動尋找日本艦隊,輕巡能代被炸沉,長門、榛名嚴重受損,大和再次受損。熬過了美國飛機的反複轟炸的第二艦隊,取道科隆灣,最後在28日21∶30回到了文萊。
整個捷一號作戰中,日本海軍喪失了4艘航母,3艘戰列艦,6艘重巡,4艘輕巡和11艘驅逐艦,總共28艘。剩下來的艦艇也基本上傷痕累累,栗田健男帶出去的艦隊中除了驅逐艦雪風毫發無損之外,其餘艦隻都處於不大修不能作戰的狀況。時至現在,日本海軍已經不能算是一支作戰用的海軍了,77年的帷幕已經降下,日本海軍已經退出曆史舞台了。
萊特灣海戰是一個永遠的話題,這次海戰是一支曾經那麼強大的海軍的葬禮,帶著深深的傷感的象征意義,在空間和時間的規模上空前絕後,又具有極大的戰史意義;除此之外,還有人們對第二艦隊司令長官栗田健男中將在作戰指揮上的虎頭蛇尾的不理解,以及對日本艦隊沒有衝進近在咫尺的萊特灣的遺憾。
萊特灣海戰,在更大的程度上不是一次海戰,而是對栗田健男的評價。因為作戰失敗,栗田健男被免去第二艦隊司令官,改任海軍兵學校校長。海軍省教育局長高木惣吉少將的評論是:“萊特灣的敗將怎麼成了海軍兵的校長?”
經常能聽到“如果栗田健男進了萊特灣,就……”這種聲音,對栗田健男的批判也集中在萊特灣作戰的不徹底上,然後從萊特灣開始反查曆史,發現栗田健男從來就是一個“曆史反革命”,貪生怕死,膽小如鼠等。
如果栗田健男進了萊特灣,到底可能會發生些什麼事呢?
二百三十八
實際上萊特灣內部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根據美軍的記錄,當時萊特灣內有5000噸以上運輸船隻58艘,2000噸以上登陸艦151艘,500噸以下登陸艇300艘,其中半數以上還沒有來得及卸完貨物。
美軍18日以後一個月內在萊特島登陸的兵力達到10萬名,每天需要的軍用物質達到兩萬餘噸,所以需要這麼多船。更為重要的是,麥克阿瑟發表完了他的講話以後,又回他的旗艦輕型巡洋艦納什維爾[USS Nashville (CL-43)]去了,當金凱德向他報告情況危急讓他上岸去躲避一下時,麥克阿瑟的回答還是典型的麥克阿瑟:“我還沒有看過海戰呢?”也不知道是大將風度還是反映遲鈍。
那麼是不是就可以推出“如果栗田健男進了萊特灣,就……”呢?
不一定,現在的栗田不一定比萊特灣裏麵的第七艦隊戰鬥力量強多少。確實奧登多夫艦隊還在蘇裏高海峽,但也在回來的路上,哈爾西艦隊也在回來的路上,留給栗田健男能夠自由奔放地炮擊運輸艦隊的時間到底有多少?而且栗田健男本人就不知道他是否真的能夠無拘無束地對運輸艦展開炮擊,不要忘記還有兩個完好無損的護航航母群就在附近,栗田健男如何走完剩下的45海裏?在這個問題上菲爾德拉開了第一嗓子,他拚命渲染第七艦隊戰列艦沒了炮彈,驅逐艦沒了魚雷,先不去說情況並不是像菲爾德所渲染的那樣,從菲爾德少校從來不提就在邊上的兩群10艘護航航母總共擁有400架左右的飛機這一事實,實際上可以看出菲爾德的心理狀態是有點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