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國興廢在此一舉,特命編成海上特攻隊實行壯烈無比的突入作戰,在此一戰中集結帝國海軍之力,發揚帝國海軍水上作戰部隊光輝傳統,並將其榮光流傳後世。希望各隊無論特攻隊與否,殊死奮戰,殲滅敵艦隊,以確立皇國無窮之基礎。”
整個命令除了頭一段是不是全是廢話?可是日本海軍就喜歡這個調調,什麼事都要說出個六來,沒有秋山之才卻到處有秋山之病的人。
10∶00,第一波260架各式飛機從米切爾麾下的8艘正規航母和6艘輕型航母上起飛,接著,米切爾又出動了第二波130架去轟炸大和號等第二艦隊。
如果把這次戰鬥,比作太平洋戰爭剛開始時,日本陸基航空兵轟炸英國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的馬來海戰話,那也是被美國泡沫化了的馬來海戰。從12∶30第一批美國飛機到來開始,根本就無法計算美國飛機的批次,仿佛是無窮無盡的美國飛機周而複始地進入俯衝角度,開始俯衝,投彈,拉高,在這之前與同時以及然後,在同樣方位以及其他方位,又是前赴後繼的其他美國飛機在做著同樣的動作。轟炸最主要的對象當然是大和,與此同時,輕巡矢矧也沒有被美國人遺忘。
到大和來任艦長不到5個月的有賀幸作大佐,是個驅逐艦船油子,但對大和來說他隻是個菜鳥,大和實在太大了,絕非驅逐艦能比,而有賀大佐沒有操作大艦的經驗,名義上當過巡洋艦鳥海的艦長,但不到5個月就倒下了,這次是這麼大的戰列艦,據說即使是重巡艦長,也要花一年才能熟悉。大和在有賀的指揮下,笨拙地轉動身軀,躲避著從全方位而來的美國飛機的攻擊,全無了半年前捷一號作戰中在森下信衛少將指揮下所表現出來的靈活。
其實森下信衛少將現在作為第二艦隊參謀長也站在艦橋上,就在有賀大佐的邊上,森下參謀長隻是緊閉著嘴唇,一言不發。
有什麼可說的呢?一來艦長是一艦之主,聯合艦隊司令上了船也不能對艦長指手畫腳,二來現在的問題和操艦技術根本無關,就算換了操艦技術見長的自己,也就是為大和多延長頂多兩小時時間罷了。大和號將被擊沉是既成事實,誰都無法改變。
14∶20,在被至少10枚魚雷,5顆航空炸彈擊中,已經左傾20度了的大和號艦橋上,第二艦隊司令長官下達了出航以後唯一的命令:“總員退艦。”
大和最終異常混亂,有關這個命令也是眾說紛紜,最多的一種是伊藤的命令是“驅逐艦極力救援,等待中央指示再行動”,而此時,邊上殘存的驅逐艦拒不執行大和號發出的“向我靠攏”的命令,一來是害怕大和上隨時可能發生的大爆炸,殃及自己,二來是對艦隊司令部遇事先逃離出事旗艦,表示不滿,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擔心如果艦隊司令部安然無恙活了下來,會不會又要琢磨去衝繩。
另一種說法就是伊藤長官的命令不是“等待中央命令”,而直接是“突入作戰中止”,此時先任參謀山下祐二大佐激烈反對:“長官,驅逐艦還在,我們轉移到驅逐艦去,去衝繩。”
伊藤望著海麵:“作戰中止了,讓驅逐艦們回去。”
山下大佐還在堅持:“可是……”
伊藤憤怒了:“這就行了。”
後來被驅逐艦救了出來的森下參謀長的證詞,卻是伊藤整一說:“我留在大和上,你們轉移到驅逐艦去衝繩,參謀長當過大和艦長,由他指揮,參謀們一定要衝在最前麵。”
不知道哪種說法才是事實,唯一的事實是:在這些爭吵之前,伊藤已經向有賀艦長提議了“總員退艦”。
有賀艦長讓副長用繩子把自己綁在舵輪上,理由是:“我水性太好了,不把我綁起來我死不了。”
為什麼有賀一定要死?除了艦長殉艦這個不成文的傳統之外,中途島海戰的經曆讓有賀不能活著回來。加賀號艦長岡田次作大佐,蒼龍號艦長柳本柳作大佐在他麵前殉艦而死,而赤城號艦長青木泰二郎大佐在他的強力勸說下沒有殉艦,卻生不如死,為了向青木大佐謝罪,他也要死。
14∶23,大和發生大爆炸,沉沒。沉沒的還有輕巡矢矧,驅逐艦朝霜、霞、磯風、浜風。
4月8日,雪風、初霜、冬月、涼月回到了佐世保。
美軍的損失是被擊落20架飛機,飛行員死亡1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