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木貫一郎的談話用詞發生問題,其責任並不單單在鈴木本人。27日日本外務省官僚們就專門召開會議研究《波茨坦公告》,得出的結論是:不必過分看重《波茨坦公告》的用詞,就算是有“無條件投降”這件事,也總要談一個手續和技術細節,《波茨坦公告》隻不過是催促日本人坐到談判桌前來而已。
和外務官僚的這種漫不經心相比,大本營裏,以軍令部總長豐田副武大將為首的“將戰爭進行到底”的強硬派們,則要求首相發表一個措辭強有力的聲明,給英美士兵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不管是外務省,還是大本營,不知怎麼的都沒有注意到波茨坦在哪兒?美英蘇的巨頭怎麼到那兒去開會去了?那地方原來的主人怎麼樣了?那地方現在又是怎麼回事了?
無條件投降這種東西是有的,如果你不願意的話,所謂技術問題自然會有人來自作主張地處理。
但日本人並沒有意識到這種情況。鈴木貫太郎本人同意外務省的分析,但又要照顧到大本營的情緒,這就來和一個稀泥,不直接譴責這個公告,想對同盟國方麵暗示:其實這個公告也不是不可理解。最後對大本營也表示了這個意思:本官並沒有接受投降,但你們真的對“本土抗戰”有信心嗎?
日本人很喜歡自我陶醉地玩這一類文字語言遊戲,鈴木貫太郎在6月8日的重臣會議上,麵對前首相若槻禮次郎有關戰爭繼續的問題時,是這樣拍著桌子回答的:“道理之外的例外的道理總是有的,如果徹底抗戰不能取勝,我們剩下來的就隻有去死。”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當時沒有人知道,看你對“死”的認識而定,所以“徹底抗戰派”東條英機聽了以後猛點頭,“和談派”近衛文麿也麵露微笑,都認為這句話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但不開化的歐美人文化不同,他們一般不按自己的理解去解釋,而就是按照你的字麵意思來解釋,解釋不了的時候就再問你一次。而這次,在歐美人看來沒有再次確認的必要,日本人已經表示得相當清楚了。
就這麼一個單詞的翻譯,引起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美國人在太平洋戰場上看起來是所向披靡,指東不打西,但是隻有美國人才知道他們自己花了多大力量。日本人在到處玉碎,戰死比率高得驚人,但是死了多少日本人,和美國人有什麼關係?美國人所關心的是,死了多少美國人,而不是殺了多少日本人。
硫磺島一戰持續了40天,美軍戰死6821人,負傷21865人,而90天的衝繩打下來,美軍的損失達到戰死12520人,戰傷72012人。如果真要強行執行原定的“奧林匹克作戰計劃”的話,於1945年11月在南九州的誌布誌灣登陸,沒有人敢預測美軍到底要付出多大犧牲。
美國政府和軍方的處境不太好,向美國人民去宣傳他們在硫磺島和衝繩分別殺死了兩萬和10萬日本兵,是沒有作用的。美國人民會質問他們的政府和軍部:你們有沒有辦法能讓我們的孩子不死?
有辦法的,美國人會想出一切方法來減少美國人的傷亡。太平洋戰爭中,這一美利堅民族性的表現就是雷達、VT信管和原子彈這三大殺器,現在應該是原子彈登場了。
事實上,杜魯門在7月25日準備好了《波茨坦宣言》文書的同時,簽署了投放原子彈的命令,這已經是最後通牒了。可是蒙在鼓裏的日本人還在玩弄文字遊戲,但美國人沒有玩遊戲的興致。
原子彈於1945年7月26日,由重型巡洋艦印第安納波利斯運到提尼安島。8月2日,第20轟炸集團司令李梅中將發出了有名的第13號作戰命令:
攻擊日:8月6日;
攻擊目標:廣島市中心部及其工業區域;
預備第二目標:小倉兵工廠及其同市中心區域;
預備第三目標:長崎市中心部;
投彈方法:目視投放;
投放高度:28000~30000英尺;
速度:時速200英裏。
1945年8月6日淩晨01∶00,參謀本部情報部的特情部門捕捉到了美軍在提尼安島一帶的V呼號,經判斷,應該有3架B-29要往廣島方麵運動。這3架B-29實際上一直在參謀本部的監視下,但這時日本人已經被炸麻木了,這天就3架B-29過來,應該說是福音了,誰也沒有想到這3架比平常的300架還更加可怕。
順便說個笑話般的事實,太平洋戰爭中參謀本部發出的最後一個“感狀”,也就是嘉獎令,居然是表彰情報部的特情部門捕捉到了這個原子彈轟炸部隊的呼號的。
08∶11,恩諾拉·蓋在廣島上空出現,因為隻有3架飛機,所以沒有引起人們注意,大家都以為是來進行偵察飛行的。然而,8時15分30秒,恩諾拉·蓋在日本帝國最重要的軍事和工業基地之一的廣島上空,扔下了那顆有名的“小男孩”,廣島市35萬人口中有14萬人當時就死在了這一個“小男孩”手上。
日本時間7日黎明,杜魯門發表聲明:“16小時以前,美國空軍飛機在日本最重要的軍事基地廣島上空,投放了一枚炸彈。這枚炸彈的威力,相當於兩萬噸以上的TNT炸藥,破壞力比現在英國人擁有的最大的超級炸彈(Grand Slam)還要大2000倍以上……這種炸彈是原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