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經略(1)(1 / 3)

1.1知己知彼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出自《孫子?謀攻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意為在軍事紛爭中,既了解敵人動態,又了解自己的軍情,百戰都不會失敗;不了解敵人而隻了解自己,勝敗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每戰必定會失敗。

軍事家孫武,在所著的《孫子兵法》中,曾多次提及“知彼知己”作戰要訣。其在《虛實第六》中又談到“故形人而我無形”,其意為,既要了解敵人情況,又要隱蔽我軍形跡。又說,“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裏而會戰。”其意為,所以,如果能預先知道作戰的地點,計算作戰的時間,就可以進軍千裏和敵人交戰。在《地形第十》中,又說“料敵製勝”,“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說的也是了解敵情,了解自己,勝利才不會失去;懂得天時,識得地利,勝利才能確保。其實在孫子之前,兵謀始祖薑太公就已經明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思想。薑太公與周文王、周武王談論軍事理論輯成的《六韜》一書中的軍勢第二十六曰:“聖人征於天地之動,孰知其紀,循陰陽之道而從其候,當天地盈縮因以為常,物有生死,因天地之形。故曰:未見形而戰,雖眾必敗。”該段文字意為:聖人觀察天地的變化,反複探索其中的原因,根據日月的運行,遵從季節的變化,比照晝夜長短等自然現象,掌握了普遍規律,就知道萬物的生死枯榮是隨著天地的變化而變化的必然性。所以說,沒有摸清敵人的情況就去作戰,雖然軍隊眾多,也必定失敗。薑太公在這裏,將是否摸清敵人的情況去作戰,看做是成敗的必然因素。曆代的軍事家都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視為軍事行動的聖條。當代的無產階級軍事家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同樣談到,“有一種人,明於知己,暗於知彼,又有一種人,明於知彼,暗於知己,他們都是不能解決戰爭規律的學習和使用的問題的。中國古代大軍事學家孫武子書上‘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句話,是包括學習和使用兩個階段而說的,包括從認識客觀實際中的發展規律,並按照這些規律去決定自己行動克服當前敵人而說的,我們不要看輕這句話。”可見,摸清作戰對象的基本情況,是古今中外軍事家克敵製勝的法則。敵情不清,情況不明,很難逃脫失敗的命運,曆史上不乏其例。

明朝朱棣皇帝在位時,明政權經受元朝殘餘勢力——韃靼的騷擾。朱棣開始采用通好的政策。在1406年任命本雅失裏為韃靼可汗,又送去大量錦帛以示和好,但本雅失裏根本不領情,明朝越示好,越被認為明朝朝廷軟弱可欺,甚至明目張膽地殺死了明朝派往的特使郭驥,變本加厲地對明朝邊境襲擾擄掠。朱棣忍無可忍,遂於1409年7月下令立福統領十萬騎兵討伐韃靼。出兵前,朱棣心知立福生性勇猛犯躁,特地叮囑:“用兵之事須慎重。”大軍出發後,朱棣皇帝仍不放心,又連發幾道敕書追送立福,讓其慎戰。但立福率兵出塞後,所向披靡,基本未遇到韃靼部隊有組織的抵抗。在其抓獲一名韃靼偵探的口中得知,“本雅失裏聞之明軍前來討伐,已經倉皇北逃,距此處30裏。”立福大將大喜過望,頭腦發熱,在沒有搞清韃靼軍情之前,輕信所俘虜的韃靼偵探口供,而置諸將慎戰建議而不顧,武斷地認為韃靼沒有實力與明軍抗衡,就草率命令部隊窮追韃靼部隊。韃靼部隊故作敗退,明右參將李遠發覺韃靼部隊平常以驍勇著稱,而今一觸即潰,心生疑慮,提醒立福說:“韃靼部隊敗退可能有詐。”但立福求功心切,無視部將勸告提醒,一意孤行,並下令:有不從追擊者斬。諸將無奈,隻得遵令前行。不出所料,韃靼部隊果然是佯敗引誘明軍入甕挨打。當明軍進入韃靼伏擊圈,韃靼部隊眼看時機已到,頃刻萬箭齊發,明軍雖然左衝右突,奮力拚殺,仍然未能突出重圍,主將立福戰死,前鋒王聰被殲,先頭部隊喪失殆盡。後續部隊聞訊,撤退歸營。此役明軍討伐韃靼的失利,就是因為明軍主將立福求功心切,不能“知己知彼”,吃了敵情不明的虧。

中國入緬抗日的遠征軍,曾經因為敵情不清,戰略判斷失誤,造成震撼世界的大悲劇——兵敗野人山。在1942年1月初,氣焰囂張的10萬日軍兵分三路入侵緬甸。為了援助緬甸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中國從1942年2月16日起,派遣了以杜聿明為軍長的第五軍、廖耀湘為軍長的第六軍以及張軫為軍長的六十六軍共10萬人的遠征軍,在盟軍飛機掩護下入緬參戰。3月19日東瓜戰役打響,遠征軍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采用“深築高坑、串通坑道、廣設埋伏、近距殺傷、利用夜間、短促突擊”的戰法與日軍激戰12天,消滅敵人5000多人,俘敵400多人,取得了有名的東瓜大捷。4月16日,六十六軍新38師孫立人奉命率軍救援被困仁安羌的英軍第1師,激戰3天,救出友軍7000多人,擊斃了日軍1200多人,擊潰了日軍主力,取得了遠征軍入緬作戰後第二次大捷。遠征軍一度遏製了日軍的猖狂進攻,對扭轉東南亞抗日的戰局起到積極的作用。然而,由於盟軍指揮失策,協作不力,特別是對日軍兵力部署情報掌握不準,不能做到“知己知彼”,將東線沿著滇緬公路東進偷襲臘戊的日軍,誤認為是孤軍深入、不能持久、臨時編成的、隻有2000—3000人的日軍快速騷擾部隊。實際上,突破東線側翼向遠征軍後方突進的日軍,是得到航空、坦克、重炮部隊加強的第56師團,人數在15000—20000人,恰恰就是這個漏掉的日軍第56師團,出其不意地突破遠征軍側翼布防,並席卷了遠征軍整個後方,導致整個遠征軍全線崩潰。中國遠征軍第90師、96師、200師、新28師、新29師殘餘部隊被迫撤退回國;而其他幾個師,因退路被日軍截斷,隻好通過胡康河穀的原始森林向印度方向撤退,途中饑餓交迫、彈盡糧絕,與野獸、熱帶傳染病進行殊死爭鬥,其中6萬多人在潰敗中被炸死、餓死,或被傳染病奪去生命,10萬多遠征軍僅殘剩4萬多人,上演了震驚世界的兵敗野人山的大悲劇,並導致緬甸全境淪陷在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下。第一次中國入緬遠征軍以失敗而告終,吃的就是沒有“知己知彼”的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