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最為得意的指揮傑作——奧斯特利茨會戰,也是一次成功使用“欲擒故縱”謀略的經典範例。1805年10月,法國為了打破英國、沙俄、奧地利、瑞典和丹麥等國結成的反法聯盟,拿破侖放棄原定渡海攻擊英國的作戰計劃,轉而將矛頭指向俄奧聯軍。11月,法軍在攻占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後,繼續北進追敵。是月下旬,俄國增派部隊到達前線,俄奧聯軍兵力達到8.7萬餘人。而拿破侖所率追擊奧軍的部隊隻有4萬餘人,且奧地利卡爾大公所率奧軍主力又從意大利戰場北返,火速馳援聯軍,普魯士軍隊也由西北開來,企圖襲擊法軍後方。形勢的發展對孤軍深入的法軍極為不利。拿破侖在綜合分析各方情報後認為,法軍若要擊敗聯軍,必須趕在奧軍主力從意大利戰場回師之前打敗當麵的俄奧聯軍。為此,拿破侖立即命令法軍就地停止追擊,立即轉入陣地防禦,並多方散布法軍兵力薄弱的虛假情報,還派信使表示願意進行停戰談判,故意示弱誘騙俄奧聯軍主動出擊。同時,拿破侖火速從後方向前方調遣兵力,使法軍在決戰時達到7.3萬人。由於俄奧聯軍對法軍作戰企圖判斷錯誤,誤認為法軍兵力薄弱,怯於交戰,遂於11月27日,兵分五路向奧斯特利茨地區開進,企圖從南麵迂回攻擊法軍。法軍為誘使聯軍加速發起進攻,故意命令前沿防禦部隊後撤,放棄有利於防禦的普拉岑高地,誘使聯軍迂回,以便乘機攻擊聯軍的側後。12月2日,俄奧聯軍到達奧斯特利茨後,見法軍從普拉岑高地撤退,更加確信拿破侖懼戰收縮,於是以剛剛搶占的普位岑高地及其以北地域的部分兵力牽製法軍左翼,而以主力向法軍右翼發起攻擊,企圖切斷法軍通往維也納的退路,將其聚殲於奧斯特利茨西南地區。針對這一態勢,拿破侖隻以少部分兵力(約1萬人)在其右翼阻擊俄奧聯軍主力,而以主力6萬餘人的局部優勢兵力集中部署在中央和左翼。早上7時許,俄奧聯軍主力向法軍右翼展開猛攻,法軍僅以一部兵力頑強抵抗俄奧聯軍的進攻。沙皇亞曆山大急於求成,見聯軍主力進攻受挫,遂幹預指揮,9時剛過,他不通過統帥庫圖佐夫而急調據守普拉岑高地的部隊去向法軍右翼加強進攻。這樣,造成了聯軍普拉岑高地的防禦空虛。拿破侖抓住戰機,揮軍迅速搶占普拉岑高地,戰場態勢隨之改觀。法軍主力遂以大縱深的戰鬥隊形向俄奧聯軍部署的中央實施突擊,將俄奧聯軍切成兩段,而後便從普拉岑高地向聯軍主力側後實施猛擊,將俄奧聯軍主力壓縮到湖泊沼澤地帶,擁擠在剛剛結冰的湖麵上。在法軍炮火猛攻下,聯軍除極少部分正麵突圍逃生外,或葬身湖底,或繳械投降。與此同時,搶占普拉岑高地的法軍左翼,在頑強擊退俄奧聯軍右翼的進攻後,也轉入反擊,將俄奧聯軍追趕到了奧斯特利茨。黃昏時分,整個戰役以法軍大勝而結束。該次會戰,拿破侖使用了“欲擒故縱”的策略,采取多種辦法示弱,引誘俄奧聯軍不等奧軍主力和普魯士軍隊的到達就進行決戰。結果,法軍以損失約1.2萬人的代價,換得俄奧聯軍2.6萬人的損失。俄皇奧帝僥幸脫逃,俄軍統帥庫圖佐夫卻受傷不輕。奧帝被迫求和,與法國簽訂《普雷斯堡和約》。俄軍隨後撤離奧境,第三次反法聯盟宣告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