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並戰(6)(1 / 3)

該計解語中提到的唐高祖李淵篡權奪位使用的計謀就是比較典型的“反客為主”的範例。李淵在隋煬帝大業三年秋,聯絡突厥,率兵3萬從太原出發,打著尊主代王的旗號,興起義師,向關中進軍。行軍中,接報魏公李密率數十萬大軍,起兵反隋。李淵得知這一消息,不禁大吃一驚,便與兒子李世民商議對策。李世民獻策說:李密兵多勢大,不宜與之為敵,不如暫且與他聯合,可免我後顧之憂。李淵覺得兒子說得有理,即命記室溫大雅給李密修書一封,希望結成同盟,共圖大事。不料李密回信,言辭十分傲慢,雖然同意結盟之舉,但李密自稱是盟主,並要李淵親自去李密營地河內締結盟約。李淵父子閱了來信,心中雖然不快,但轉念一想,現在兩者勢力懸殊,還是以忍讓為好,免得小不忍則亂大謀。李淵對李世民說:李密狂妄自大,簽了盟約也未必履行。考慮本軍正在進軍關中,若與他絕交,又會增加一個敵人,倒不如先以卑謙之詞對他大大頌揚一番,使他更加盛氣淩人、消除防我之心,這樣又可借助他力為我軍構建河洛防線,牽製隋軍,以便我軍專意西征。待關中一旦平定,便可“據險養威”,靜觀李密與隋軍鷸蚌相爭,讓我軍坐收漁翁之利,豈不更好?李世民對父親之計十分讚成。於是,再讓溫大雅給李密寫信,其內容是:“當今天下大亂,亟須有統一之主,而您李密功高望重,統一之主非您莫屬,我李淵對您誠心擁戴。我年事已高,別無他求,隻求您登基後,仍然封我唐王就心滿意足了!”李密收到李淵的信件後,洋洋得意,滿心歡喜,滿口應充李淵的要求。李淵免了後顧之憂,便揮軍西進,一路過關斬將,直取長安,把一個13歲的代王侑擁立為皇帝,並且改元易年。第二年,李淵父子弑隋煬帝,逼代王侑退位,自立為帝,稱唐高祖。且說李密自與李淵結盟後,率兵東進,所到之處,攻城略地,節節勝利。正當他躊躇滿誌,決心攻下東都自立為王之時,卻因他驕傲自大,剛愎自用,不聽魏征等謀士忠告,兩次中了王世充的詭計,加上唐高祖李淵名義派李世民、李建成領兵去東都馳援李密,實際上卻幫倒忙,使得李密東都之役損兵折將,數十萬大軍隻剩2萬多人馬,倉皇逃竄至關內投奔李淵。李密幻想李淵會念結盟之情、滅隋之功,給自己封以台閣之位,以期假以時日還能東山再起!可是誰知已經“反客為主”的唐王李淵對其百倍提防,隻封他一個光祿卿的閑職,另外還賜了一個邢國公的空頭爵號,這使得李密大失所望,未過多久,他便與王伯當勾結起兵反唐,結果被唐將彥師打敗,全軍覆沒,李密、王伯當也被殺死。可以說至此,李淵完整地演繹了“反客為主”的謀略。

“反客為主”還體現在戰爭中將被動應對轉為主動進攻的策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為了迫使英國將歐洲大陸的武裝力量撤回本土,專門使用了德國齊伯林伯爵研製的硬式飛艇,即所謂齊柏林飛艇。這種飛艇機身堅硬,飛行性能優良,裝載量大,一次可裝載幾百公斤炸彈。這種空中龐然大物,一旦出動,無往不勝,無堅不摧,其襲擊英國倫敦及其他大城市,給英國帶來很大恐慌與破壞,對英國民眾的戰爭意誌打擊很大,成了德國號稱奪取戰爭勝利的終極武器。對付德國齊柏林飛艇,英國開始采用飛機升空截擊,由於1915年時,飛機性能相對比較落後,夜間作戰飛機幾乎沒有,且戰機上火力係統威力有限,即使飛機火力能夠擊中飛艇,也隻不過是在齊柏林飛艇不是要害的外皮上戳幾個小洞。英國的飛行部隊麵對齊柏林飛艇的侵襲,有點力不從心無可奈何,英國處於完全被挨打的被動地位。後來,英國的最高指揮機構,痛定思痛,改變消極防禦的作戰方針,“反客為主”,變守為攻,變被動為主動,采取我不能阻止你到我的地盤上來,那麼,我幹脆到你的地盤上去;在空中我對付不了你的齊柏林飛艇,那麼,我就攻擊你在地麵沒有飛起來的齊柏林飛艇。後來,英國派遣飛機偵察到歐洲大陸上的德軍飛艇基地,出動大批飛機實施輪番密集轟炸,將齊柏林飛艇消滅在地麵,進而粉碎了德軍利用齊柏林飛艇迫使英國從歐洲大陸撤軍的戰略企圖。

在近代,新四軍代軍長粟裕善於用奇謀,出奇兵,建奇功。他用兵打仗,靈活運用政略和策略。善於從政治高度指導戰爭,在戰場之外,正確解決戰場上的問題,縱橫捭闔地開展對敵軍頑固派的鬥爭,變弱勢為強勢,“反客為主”取得戰場主動權。在1940年4、5月間,中共中央為實現大力發展和鞏固華中革命根據地的戰略部署,命令八路軍主力兩萬多人由冀魯豫分路南下,會同新四軍四、五、六支隊,以及江南指揮部領導的已到達蘇北的挺進縱隊和蘇皖支隊,共同完成拓展華中根據地的任務。當時的蘇北除日本侵略軍外,廣大敵後地區大多為國民黨所統治。而占據蘇北的就是國民黨頑固派的江蘇省政府主席兼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該人消極抗日,卻不斷製造摩擦,摧殘抗日力量,以反共著稱。他掌握著蘇北地區國民黨16萬人,其中嫡係部隊有10萬人,其他有駐守國民黨魯蘇皖邊區的遊擊總指揮部李明揚、李長江的部隊,和駐守在曲塘一帶的稅警陳泰運部、黃橋一帶的保安第四旅何克謙部。敵強我弱明顯,韓德勤在此稱霸一方。粟裕與陳毅為了改變這種局麵,決心把蘇北抗日戰爭的領導權從韓德勤手中奪過來。他們仔細研究了國民黨營壘的情況。其中李明揚是老同盟會員,有一定的民族意識;陳泰運是貴州苗族人,有一定的抗日意識,不久前被韓德勤軟禁,在共產黨幫助下才脫險。他們的政治態度與韓德勤頑固派有區別,屬於經爭取可保持中立的地方實力派。為此,新四軍製定了“聯李、擊敵、反韓”的鬥爭策略。經過與李明揚、李長江多次談判,以新四軍將每個月能收稅5萬元的吳家橋地區讓給“二李”為代價,得到了“二李”掩護新四軍東進,新四軍與韓德勤作戰“二李”嚴守中立,對日本作戰一致行動的承諾。為了拉攏陳泰運,陳粟大軍給他100多條槍。為此,陳泰運與新四軍訂立了書麵協議,約定如果韓德勤讓他打新四軍,他命令部隊隻能朝天開槍,而新四軍也不予還擊。新四軍為了揭穿反共頑固派韓德勤製造摩擦把陳粟趕下長江的陰謀,主動撤出薑堰,交給“二李”接防,給“二李”白撿了“金薑堰”,讓他喜出望外。“二李一陳”深感新四軍講信義,答應不但不參與韓德勤打新四軍的行動,還將為新四軍提供情報。此次統一戰線的勝利,對於而後在蘇北革命根據地團結友黨、友軍與敵軍作戰,產生了深遠意義。粟裕在戰爭回憶錄中曾對這段尖銳複雜的鬥爭深情地回憶說:“我軍自攻取黃橋到讓出薑堰,把軍事仗與政治仗,自主的原則與以退為進的策略結合得十分巧妙。尤其是薑堰如不奪取,便沒有讓出的文章可做。而讓出薑堰,對我是‘一舉三得’,既揭露了韓德勤積極反共,破壞抗戰的罪惡陰謀,而在政治上贏得了社會各階層的極大同情,造成我黨我軍完全有理的地位;又加深了蘇北國民黨軍隊內部派係之間的矛盾;還使我適時集中了兵力,在軍事上對付韓頑的進攻處於有利地位。”由於陳粟大軍堅持了黨的抗日統一戰線政策,利用敵人矛盾,分化瓦解敵陣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反頑軍、打日寇的鬥爭中,雖然力量薄弱,但在鬥爭中“反客為主”始終處於主動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