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護理醫學(二)(2 / 3)

院內獲得性肺炎在院內感染中發病率居首位,是防治院內感染的重點。茲將我院兒科遇到的院內獲得性肺炎60例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病例選擇:60例患兒來自1990年~1998年的住院患兒,占同期2832例住院患兒的2.19%全部病例診斷均依文獻標準。

2討論

2.1院內獲得性肺炎具有發病急驟,臨床表現重,並發症發生率高等特點,診斷不難。

2.2院內感染與院外感染主要區別為原有基礎疾病並發肺部感染。感染的細菌來自於醫院特殊環境,正常人口咽部主要是革蘭氏陽性需氧菌群寄存,而氣管及遠端氣道是無菌環境。住院病人口咽部轉為革蘭氏陰性杆菌,原發病越嚴重,革蘭氏陽性杆菌寄生率越高,肺炎的發生機會也越大。正常上呼吸道纖毛粘液係統10及纖維素均參與阻止細菌在氣道上皮附著,而一旦這些清除細菌功能發生障礙,口咽部異常菌群的吸入極易致肺內感染。本組院內獲得性肺炎感染的細菌是以革蘭氏陰性杆菌最高,綠膿杆菌和克雷伯杆菌又是兩大主要菌群。此外兩種以上細菌和黴菌的混合感染嚴重,治療的關鍵是抗生素的應用。

3護理

3.1一般護理:①環境:應按病種行隔離治療,地麵每日用1:50“84”消毒液濕拖兩次,每日紫外線照射,每周空氣培養1次,每日通風2次。②嚴密觀察患兒生命體征變化。③做好口腔、臀部、臍部護理。④功能喂養:早產兒若吸吮無或不吸吮,可鼻飼喂養。⑤醫護人員在做診療,護理過程中,應嚴格無菌操作。

3.2改善呼吸功能的護理:①保持呼吸道通暢,痰液多者,應吸痰,新生兒吸痰時負壓易小,動作輕柔,吸痰時輕拍背,易於痰液吸出,注意吸痰時間不易過長。②吸氧:吸氧目的在於提高動脈血氧分壓,多以鼻導管給氧,應注意鼻導管是否通暢,每日更換鼻導管1次,並從另一鼻口吸氧。③超聲霧化吸入:霧化可稀釋痰液,促進炎症吸收,多用於病人痰多且粘稠不易咳出,霧化後注意及時吸痰。

3.3其它方麵護理:①注意原發病的觀察,行支持療法,加強營養,增強抵抗力。②定期作藥敏試驗,合理應用抗生素,注意輸液順序和輸液速度。③保持安靜注意休息:給患兒足夠休息時間,減少耗氧,減輕心髒負擔,經常巡視病房,保持輸液通暢,防止藥外滲,造成局部組織壞死。

外傷性脾髒損傷的治療及護理體會

外傷性脾髒損傷是常見腹部內髒損傷性疾病。我院外科對於外傷性脾髒損傷,主要的治療方法是脾髒全切術、脾髒修補術,經過幾年來的臨床工作經驗,對外傷性脾髒損傷的治療及護理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現將臨床工作中的幾點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及手術方法

我院外科自1990年以來至今,收治了16例外傷性脾髒損傷的患者,有11例是嚴重脾髒破裂的患者,其中無法保留脾髒的,進行了脾髒全切術,有5例患者因為脾髒表淺裂傷,所以施行了脾髒修補術。

1.1脾髒切除術

本組患者1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齡是19歲~54歲之間,平均年齡是41.3歲。這11例患者,打開腹腔後看到,脾髒為嚴重損傷,施行了脾全切術,手術順利,均痊愈出院。1.2脾髒修補術

本組患者5例,均為男性。年齡在25歲~4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9.2歲。5例均為左上腹部閉合性損傷,打開腹腔後可見到單純性脾髒表淺裂傷,施行了脾髒修補術,手術順利,均痊愈出院。

2臨床觀察及手術前後的護理

2.1脾髒切除前後的護理

2.1.1脾髒切除前應立即:①測血壓、脈搏、呼吸,隨時了解動態變化。②立即檢查血常規、血小板計數、出凝血時間及血型及免疫功能測定等。③做好手術之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2.1.2脾髒切除術後的護理。由於脾髒切除後,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易發生腹腔感染,因此,要特別注意觀察傷口情況及引流情況,同時要密切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的變化,特別是體溫的變化,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手術後要隨時測定血常規、血小板計數,防止高凝血症的發生。

2.1.3脾髒切除後的患者,痊愈出院後,應每兩周到門診進行複查一次血常規、血小板計數,隨時了解患者術後的白細胞、血小板及免疫功能是否正常,應定時隨訪患者,有無感染征候群的發生。

2.2脾修補術前後的護理

2.2.1脾修補前,主要協同醫生盡快明確診斷:①觀察有無脾髒損傷的體征,如持續性腹痛進行性加重,左上腹有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這時揭示有脾髒損傷的可能。②注意麵色的變化,隨時測血壓、脈搏、呼吸的變化,確定有無失血體征。③協助醫生進行腹腔穿刺,進一步明確診斷,如能抽出不凝固的血液,對診斷脾髒損傷很有意義。④做好手術前的各項護理工作。

2.2.2脾髒修補術後的護理。因為脾髒組織十分脆弱,所以脾髒修補術後的護理工作十分重要。①手術後的患者應隨時觀察他們的血壓、脈搏、呼吸、體溫的變化。②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及性質,若有較多的新鮮血液引流出,提示脾髒再次出血的可能,應及時與醫生聯係進行處理。③常規用腹帶加壓包紮下胸部及上腹部,以免患者體位變化或咳嗽時引起腹壓增加,致使脾髒再次出血卩④麻醉恢複後患者改為半臥位,有利於病人呼吸及血液循環,預防並發症發生。⑤更換腹腔引流瓶時,應注意無菌操作原則,防止逆行感染。⑥術後2~3天禁食,注意患者腹脹,防止腹壓增高,預防脾髒再次出血。

3討論

脾髒切除術後的患者,由於免疫功能降低或缺陷,有些患者易發感染,少數患者發生暴發性感染,危及生命。所以,脾髒切除術的病人應密切觀察血壓、脈搏、呼吸及體溫的變化,定時檢查血常規、血小板計數及免疫功能的測定,主要是預防感染,防止高凝血症的發生,患者出院後應定期檢查,定期隨訪患者。對於脾髒修補手術的患者,應密切觀察腹腔引流液的量及顏色,手術後盡量避免腹壓增高,盡量減少活動,防止修補後的脾髒再次出血,應密切觀察血壓、脈搏、呼吸及體溫的變化。

配合闌尾手術預防切口感染

闌尾炎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闌尾切除術是腹部外科手術中最常見的手術之一,一般醫務人員認為其手術小、操作簡單未予應有的重視且因病變本身係一感染灶。因此,手術後切口感染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一般在10~20%,高的可達30%以上,占所有腹腔手術切口感染的首位。手術切口感染不僅延長了病人的住院時間,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也大大增加了病人和社會的經濟負擔。輕者切口、腹腔感染,重者可因感染導致手術失敗甚至死亡。因此,作為手術室護士,除應積極配合手術外,還要把好手術關,尤其要把好無菌關,使病人安全順利的出手術室,這對病人術後恢複、切口愈合至關重要。現將1992年6月-1996年12月我院外科261例闌尾切除術的手術配合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261例,其中男性159例,女性102例,年齡最小2歲,最大76歲,平均年齡29.5歲。依病理分型,單純性闌尾炎170例,化胺性闌尾炎51例,壞疽性闌尾炎40例。切口愈合情況為:甲級愈合230例,乙級愈合25例,丙級愈合6例。本組切口感染6例,占2.3%,均為化膿壞疽性闌尾炎所致。

2預防措施

2.1與手術有關的準備工作:①帶帽子、口罩,帽子要遮住全部頭發,口罩將口鼻罩住。②洗手:皂水洗手後,絡合碘擦手兩遍。③腹部皮膚清潔,並於入手術室前準備。④常規消毒術野,鋪無菌單。⑤病人仰臥位,巡回護士用12號針頭建立靜脈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