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五代史》之後,歐陽修又私撰《五代史記》七十卷私藏於家。歐陽修死後,家人上書朝廷,後由國子監刊行。這樣一來,北宋時期,薛居正之五代史記和歐陽修之五代史記並行於世。但由於當時歐陽修名氣很大,加之他私撰的《五代史記》體例較為嚴謹,文筆簡潔,更適合封建統治者的需要,所以更受到封建學者的重視。到金章宗泰和七年南宋寧宗開禧三年時詔學官削去《舊五代史》,隻用《新五代史》,於是《舊五代史》漸漸被廢去。元明以來,社會上已很少流傳。明初在政府藏書中還有《舊五代史》,所以修《永樂大典》時還是把它收錄進去了。到清朝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已找不到《舊五代史》的原本了。館臣邵晉涵等便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舊五代史》的所有文章,並從《冊府元龜》、《資治通鑒考異》、《太平禦覽》、《五代會要》等書中,抄錄引有《舊五代史》的一些材料,或者作為正文,或者作為附注,以補充《永樂大典》輯本的不足,這樣,大概使原《舊五代史》恢複了百分之七八十左右,這也是現今通行的《舊五代史》版本。至於《舊五代史》究竟存於何處,是否絕跡人間,至今仍是一個疑案。有人說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黃宗羲藏有此書,但也是傳說而已。清乾隆時代,薛居正的《舊五代史》才列入正史,歐陽修《五代史記》史稱《新五代史》。
應該指出的是,清乾隆四十年即公元1775年,邵晉涵將輯本呈進時,對於《舊五代史》輯本各文章源自何書何卷,都有說明,對“補充和考證史實的文字,附在正文之下,部分考訂文字,另用黃色粘簽注明”。但清乾隆四十九年即公元1784年,繕寫文津閣《四庫全書》本和武英殿刊刻時,既刪去了輯文標明的出處,還作了不少篡改。因此,學者對此大都不滿,當時仍以原注明出處的輯本為貴,乾隆時期孔葒穀的校抄本,彭元瑞的抄本,盧文弨的抄本,都是有注明出處的邵晉涵輯本。公元1921年,江西熊氏獲得注明出處的原輯本,十分珍視,立即影印出版,中華書局1976年出版的《舊五代史》點校本,就是根據熊氏原輯本,參照其他版本整理而成。清乾隆時撰修《四庫全書》,對古籍的整理是有貢獻的,但對古籍的刪改無疑又是古籍的一場災難。從陳垣曾著《舊五代史輯本發複》一書揭露了纂改的有關情況,且發現纂改之處多是清政府的忌諱之處。因此閱讀《舊五代史》亦可參閱《舊五代史輯本發複》。
《新五代史》為歐陽修修撰,。歐陽修是《新唐書》的編撰者之一。《新五代史》是歐陽修私撰的,關於編撰時間,史無明文記載,從歐陽修的書信中推測,大約在宋仁宗景祐年即公元1034年至公元1037年間已著手編寫,到皇祐五年即公元1053年基本完成,前後曆時近二十年。在編完《新五代史》以後,歐陽修才奉詔撰修《新唐書》,經過七年努力方才完成任務。應該說,歐陽修作為我國文學史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學家,不僅在文學上成績巨大,而且在史學上特別是在編撰《新五代史》和《新唐書》上也都作出了貢獻。
歐陽修編修《新五代史》,距《舊五代史》成書時,已有60多年的時間,這時有關五代史料,都可以見到,如南唐、吳越、北漢等國,在《舊五代史》成書時,尚未統一,也就不可能記載詳細,而在歐陽修私撰《新五代史》時,以上各國早已列入北宋版圖,所以取材更為方便,且材料也豐富得多。然而歐陽修撰史不以敘事詳略在心,而以“書法嚴謹”為意,所以《新五代史》雖然也增加了一些史實,但不僅沒有把當時豐富的史料吸收到書中,反而刪去了《舊五代史》的大量內容,其份量僅為《舊五代史》的二分之一。
《新五代史》記載了五代的54年曆史,計有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共七十四卷。歐陽修撰寫《新五代史》的體例,大體與《史記》相同,而區別於以斷代為書的《舊五代史》,不把各朝的本紀、列傳擺在一起,而是使用通史體例,敘各朝本紀之後,附以列傳並把四夷傳作為附錄。《舊五代史》本紀六十一卷,而《新五代史》隻有十二卷,其中《舊五代史》梁本紀十卷,唐本紀二十四卷,而《新五代史》隻有梁本紀三卷,唐本紀四卷。《新五代史》對唐本紀的刪削最多,如《明宗紀》《舊五代史》有書十卷,基本上是一年一卷,而《新五代史》隻有一卷,每年隻取幾件事簡單地記錄,同時刪去了《武皇本紀》名目。這武皇李克用是後唐的開創人,本人未正式做過皇帝,《舊五代史》仍列於本紀有書二卷,《新五代史》則將其內容壓為一卷,放在《莊宗紀》內,刪去了李克用本紀的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