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鈞製造指南車(1 / 1)

指南車是一種辨別方向的工具。四千多年前,黃帝和蚩尤作戰,蚩尤為使自己的軍隊不被打敗,便作霧氣使黃帝的軍隊迷失了方向。黃帝製造指南車辨別方向,終於打敗了蚩尤。後來,東漢的偉大科學家張衡就曾利用純機械的結構,創造了指南車,可惜方法失傳了。因此,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指南車隻是一種傳說中的東西。

生活在東漢末年的機械大師馬鈞在魏國作給事中官,他對傳說中的指南車極有興趣,決心要把它重造出來。然而,一些思想保守的人都持懷疑態度。有一天,在魏明帝曹睿麵前,一些官員就指南車和馬鈞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散騎常侍高堂隆說:“古代據說有指南車,但文獻不足,不足為憑,隻不過隨便說說罷了。”驍騎將軍秦朗也隨聲附和道:“傳說不大可信,孔夫子對三代以上的事也是不大相信的,恐怕不能有什麼指南車。”馬鈞堅持自己的意見,說:“指南車很可能是有過的,問題在於後人對它沒有認真鑽研,就原理方麵看,造指南車還不是難事。”

高堂隆和秦朗嘲諷馬鈞說:“那我們打個賭吧,看看你能不能做出來。”於是魏明帝曹睿做了證人,由魏明帝親自下令讓馬鈞製作指南車。如果馬鈞完不成,就要受到一定的處罰。

在沒有任何可參考的資料和模型的情況下,馬鈞利用他的機械知識,用差動齒輪的構造原理很快便製作出了指南車。當馬鈞製作的指南車出現在眾人麵前的時候,那些曾經不相信指南車存在過的人啞口無言。馬鈞勝利地結束了這一場爭論。

馬鈞製成的指南車,在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戰場上,不管戰車如何地轉動,車上木人的手指始終指南,引起了滿朝大臣的敬佩。馬鈞的不少發明創造對當時生產力的發展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因為他在傳動機械方麵很有造詣,所以當時人們對他的評價很高,稱他為“天下之名巧”。

【博聞館】

指南工具的演變

戰國時,聰慧的華夏民族就製造出了最初的指南針——司南。司南用天然磁石雕琢而成,樣子像一把勺子,底部圓滑,可以放置在平滑的羅經盤中自由旋轉。使用的時候,先把羅經盤放置平穩,把司南放在上麵,輕輕一撥,司南就轉動起來,等停下來的時候勺頭指向的就是北方,勺柄指向的就是南方。

由於製造司南需要的天然磁石非常少見,所以它並沒有被推廣。宋代時,人們發明了人工磁化製造指南針的方法,將薄鐵片剪成魚形,放在炭火中加熱燒至通紅,取出鐵片,使魚尾對著南北方向,然後急速把魚尾浸入水中。這樣,一個指南魚就製成了。使用時,先將一隻碗盛滿水,利用水的表麵張力使指南魚浮於水麵。待水麵平靜後,魚頭指向的是北方,魚尾指向的是南方。

後來,人們發現不一定要製造成魚的外形,可以用一根小鋼針在磁石上反複摩擦,使其磁化,這樣使用起來會更方便。於是,指南針誕生了。公元12世紀末13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又由阿拉伯人傳到了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