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記載,蜀建興九年(231),諸葛亮大軍攻祁山,共收十四寨,因糧草奇缺,與魏軍展開對峙。
劍閣是糧草必經之路,山路奇險,牛馬行動不便,糧草遲遲不到,諸葛亮心急如焚,便教人製造“木牛流馬”搬運糧草,非常便利。
木牛是一種人力獨輪車,有“一股四足”。所謂一股,就是一個車輪,所謂四足,就是車前車後裝的四根木柱,起穩定停駐的作用。“人行六尺,牛行四步”,就是推車人行六尺(古尺較今尺短),車輪轉四圈,它可裝載一人一年的口糧,單行每天行十數裏,群行每天二十裏,車速雖然比較緩慢,卻適合山路運行。流馬也是一種人力車,有四個輪子,可載重四石六鬥,車速較木牛更慢,每天最多行二十裏,但卻節省勞力。東漢以前,車都是兩個輪子,諸葛亮改為獨輪和四輪,優點是安全省力,適合在崎嶇的山路上長途跋涉,是一種創新。
魏軍軍營裏,司馬懿聽說蜀兵用“木牛流馬”轉運糧食,省事省力,即命令人領兵五百,從斜穀小路抄出,搶得三五駕“木牛流馬”,半個月內仿造了兩千多駕,撥了一千名士兵駕著木牛流馬去隴西搬用糧食。
手下報告諸葛亮,說魏軍把“木牛流馬”搶走又仿造了。諸葛亮笑著說:“果然不出我的計算啊。”他對手下下令:“你帶一千名士兵假扮魏軍,晚上偷偷經過北原,碰上人就說是魏軍的運糧部隊。你們到了運糧的地方,再將魏軍護送糧食的人都殺了,駕著木牛流馬回來,遇到魏軍追趕時,你們就將木牛馬嘴裏的舌頭扭轉,牛馬就不能行動了。你們把‘木牛流馬’丟了就走,魏軍趕到後拉不動它們也沒法子,到時候我再派兵到,你們回過頭來再把牛馬的舌頭扭過來,它們就可以動了。魏兵肯定覺得是件怪事。”
諸葛亮又叫了另外一個手下,說:“你帶五百士兵都扮作鬼頭獸身的神兵,用五彩顏料塗麵,一手拿繡旗,一手拿寶劍,身上再掛個葫蘆,裏麵藏著我做的天燈,在山旁埋伏著。等到‘木牛流馬’到時,放起天燈一齊湧出,再把‘木牛流馬’推走。魏兵看了肯定以為是神仙鬼怪搗亂,會嚇得屁滾尿流。”
果然不出諸葛亮神算,魏軍先是看到不能動彈的“木牛流馬”,再看到鬼頭獸身,身掛葫蘆的士兵,又瞧見天燈冉冉上升,以為神鬼來助,嚇破了膽,逃之夭夭。
這就是著名的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和孔明燈的故事,現在木牛流馬已經失傳,但是孔明燈作為一種祈福祝願的方式被傳承了下來。
【博聞館】
饅頭的由來
老百姓餐桌上常見的饅頭,據說是諸葛亮發明的。
相傳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經常襲擊騷擾蜀國,諸葛亮親自帶兵渡過瀘水去討伐他。
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有毒。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個迷信的主意:殺死一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顱去祭河神。諸葛亮當然不能答應殺南蠻俘虜。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出了另一個辦法:用麵粉和成麵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後,這種麵食就流傳了下來,並且傳到了北方。因為稱“蠻頭”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