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徐光啟種甘薯(1 / 1)

我們現在吃的香噴噴的甘薯,和一位明朝大科學家徐光啟有關。

徐光啟生於鬆江府上海縣,鬆江府是農業發達的地區,徐光啟早年也從事過農業生產,取得功名以後,他雖忙於各種政事,但一刻也沒有忘懷農本。

在古代,為官者如果父母去世,要辭官回家鄉守孝三年,徐光啟在為他父親守孝的三年期間,就在他家鄉進行農業試驗,總結出許多農作物種植、引種、耕作的經驗。

1608年,江南地區受災,糧食不足,徐光啟為家鄉父老的生存問題十分著急。他琢磨著,如果能種一種產量高又容易活的糧食,就能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了。

一天,他在家中吃飯,看見餐桌上有一碗香氣撲鼻的食物,吃了幾口,又香又甜,還很有飽腹感。徐光啟忙問廚子:“這是什麼東西?”廚子回答:“老爺,這是幾天前客人從南方帶來的甘薯啊。”

徐光啟眼睛一亮,忙去翻書查閱甘薯的資料,得知甘薯營養好,產量又高,當時雖然已經從南洋傳入中國,但是由於氣候上的差異,很難留種,因此留種和藏種成為引種的關鍵。

思索後,他決定將這種高產量的植物引種於淞滬地區。徐光啟經過反複實驗,總結了生產實踐的經驗,解決了這兩個關鍵問題,使甘薯逐漸得以普遍栽培。他在《甘薯疏》裏詳細記載了在上海種植甘薯的成功實驗,他的實驗農莊就在今天的上海徐家彙。

除了研究甘薯的種植外,徐光啟還研究了蕪菁、吉貝、棉花等多種植物的栽培,並幾次來到天津進行更大規模的農業試驗,寫出了《北耕錄》《宜墾令》和《農遺雜疏》等著作。

【博聞館】

徐光啟與利瑪竇

1583年9月,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達了廣東省肇慶,從此在中國開始了長達27年的生活。

利瑪竇是一位很尊重中國文化的傳教士,他學會了中國人的語言,改穿中國讀書人的服裝,讀儒家經典文集,並向西方社會翻譯介紹儒家的著作。利瑪竇繪製出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張采用經緯線標明的世界地圖,並為中國製造出了第一台機械鍾表。

當時的社會很排斥外國人,但是明朝的萬曆皇帝很喜愛利瑪竇帶來的世界地圖和機械鍾表,下令把利瑪竇的中文地圖刻版印刷,把利瑪竇進貢的自鳴鍾擺放到自己的居室裏,並召見了他。到了1605年,在利瑪竇的影響下,北京已有兩百人信奉天主教,當中有數名公卿大臣,最著名的是進士出身的翰林徐光啟。

兩人相見時,利瑪竇帶來的各種西方科學典籍,深深吸引了徐光啟,也激發了他研究軍事、農業、天文的決心。

從1605年開始,在翰林院任職的徐光啟,常常來到利瑪竇的住所,聽他講解西方科學,並信仰了天主教,還有了個教名叫保祿。

受到利瑪竇影響的徐光啟會通中西,和利瑪竇合譯了歐幾裏德《幾何原本》的前六卷,並借助西方科技興修水利,引種番薯,成為“晚明的西學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