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數學裏解方程的“元”“次”“根(解)”等術語是誰創造的?說來你也許不信,是清朝的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曾拜比利時的南懷仁等傳教士為師,學習天文、數學、地理,還學拉丁文。因為南懷仁等人的漢語和滿語水平有限,南懷仁在講方程時句子冗長,吐音又很不清晰,康熙的腦子常常被搞得暈暈乎乎的。
怎樣才能讓老師講得通俗易懂呢?一陣冥思苦想後,一個妙法突然冒出來。他向南懷仁建議,將未知數的值翻譯為“元”,最高次數翻譯為“次”(限整式方程),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翻譯為“根”或“解”……
南懷仁用筆認真地記了下來,隨即用這些新創的術語換下自己原先使用的繁瑣詞語。果然掃除了很多障礙,提高了教學效率。南懷仁驚疑地盯著康熙,愣怔了一會兒,突然按西方最親切的禮節一下子將康熙緊緊抱住:“我讀書和教書幾十年,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還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像您這樣肯動腦筋的人!”
據說,康熙皇帝在一次微服私訪時,還運用了方程式。有一年康熙微服南巡,在揚州城一個集市上看見兩個公差和幾個賣馬、賣牛的夥計在爭執,隻聽見夥計在求兩公差:“這位大爺,按我們講好的價錢,您買四匹馬、六頭牛,共四十八兩銀子;這位大爺,您買三匹馬,五頭牛,共三十八兩銀子,加起來共八十六兩銀子。可是您們隻給我們八十兩銀子,還少六兩,我們可虧不起這麼多啊!”
而兩個公差不僅不補給銀子,反而瞪眼嗬斥,強行要趕走馬和牛。正在這時,身穿便服的康熙走到公差的麵前說:“買賣公平,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一匹馬、一頭牛都有價格,想要買馬牽牛,該多少銀子就付多少,怎麼能仗勢欺人?”
公差見此人竟敢當眾教訓他們,大怒:“你找死呀!你知道一匹馬、一頭牛是什麼價?”康熙微微冷笑:“馬每匹六兩,牛每頭四兩!”人們一聽無不大吃一驚,而公差卻惱羞成怒,上前就抓康熙,此時,康熙的隨從亮出康熙的身份,兩公差嚇得魂飛魄散,連忙跪下求饒。
原來,康熙是用方程的方法求出了牛、馬的價格,他是這麼思考的:
解:設每匹馬的價錢為x兩,每頭牛的價錢為y兩,可列方程
4x+6y=48
3x+5y=38
解得:
x=6
y=4
【博聞館】
南懷仁發明汽車
南懷仁是比利時籍傳教士,1658年來華,為近代西方科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是康熙皇帝的科學啟蒙老師,精通天文曆法,擅長鑄炮,還是當時國家天文台(欽天監)業務上的最高負責人。
我們都知道,英國人瓦特發明了蒸汽機,但是人們有所不知,第一輛蒸汽汽車卻是由南懷仁在北京製造的。
南懷仁製造的這輛汽車其實隻有二尺長,四個輪子,重要的是中部的火爐和汽鍋。銅製的汽鍋猶如現在的水壺,下平上圓,頂上有一噴汽的壺嘴。壺加熱後,蒸汽從小嘴裏噴吐而出,產生很大能量,射在渦輪葉片上,像水車產生動力,帶動汽車後輪,驅動小車行走。車前還裝有手動輪,控製行走方向。汽鍋裏發出的蒸汽可以驅動小車行駛十小時以上。
其實,這並不是一輛真正意義的汽車,而是一個模型。南懷仁做這輛車是為了博皇帝一樂,讓皇帝在開心之餘知道科學的力量。但是,康熙皇帝可能沒充分認識到它的意義,也沒降旨做成實用汽車。然而這種動力被稱為布蘭卡衝動式蒸汽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