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蘅芳是中國清末數學家﹑翻譯家和教育家,他曾和同鄉好友徐壽一同到安慶的軍械所,繪製機械圖並造出中國最早的輪船黃鵠號,成為這個時期代表性的科學家之一。
華蘅芳非常勤奮刻苦,有一次,他乘船到外地去,在嘈雜的人聲中還是手不釋卷。晚上,旅客睡熟了,他還是就著小燈演算數學題。突然,一道難題解開了,那股高興勁兒,正如他自己所說:“連漆黑的夜晚,也好像一下子大放光明了!”
華蘅芳的發明能力非常強。當時中國製造火藥需要大量硝鏹水原料,國內不能生產,隻能依賴進口,但是歐美國家乘機抬高價格。華蘅芳氣憤之餘,表示要“自製鏹水以塞漏卮”。他經過反複研究、實驗,終於在龍華火藥廠研製成功,所需成本隻有進口的三分之一,從而為國家節約了大量資金,打破了列強的壟斷。
洋務派領袖李鴻章在天津創立了武備學堂,這是清末的陸軍學校,華蘅芳曾在武備學堂中任教習,學堂裏還有不少請來的外國軍事教官。
一天,一名德國軍事教官講課的時候,拿來一個中法戰爭中法國使用的破損行軍瞭望氣球,得意洋洋地給學生們進行講解:“這個氣球,在我們德國一百年前就有了,而在你們中國,現在大家還沒有見過,你們既不會使用,更不要說製造。”這番趾高氣揚的話讓聽課的學生很不滿,但也找不到話反駁這個德國教官。
華蘅芳得知此事後,非常氣憤。他想,我們是沒有見過氫氣球,但不證明不能造出來。我一定要造出一個氫氣球讓德國人看看!他立即著手進行設計,並親自督工試製,夜以繼日奮戰在工廠,終於在1887年製成了一個直徑為五尺的氫氣球。當這個中國人研製的氫氣球冉冉升空時,人們歡欣鼓舞,感到揚眉吐氣,並為中國有這樣的學者而自豪。
【博聞館】
熱氣球和氫氣球的初次升空
1783年是人類航空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在這一年,熱氣球和氫氣球被相繼發明出來。
這年的6月4日,法國蒙哥爾費兄弟首次將熱氣球升上藍天。這件事使當時在場觀看的法國物理學家查理激動不已。他想到英國科學家卡文迪許剛剛發現的最輕的氣體——氫,如果把氫氣灌入氣球的話,必然會有更好的效果。於是,他請機械師羅伯特兄弟製造了一個直徑4米、用浸塗橡膠的絲織品製成的氣球,外麵用絲繩罩住。他足足花了三天時間製造氫氣,然後充滿這隻氣球。
1783年8月27日,查理發明的世界上第一隻氫氣球從巴黎皇宮著名的提勒裏斯花園冉冉升空。當時,身為科學家同時也是美利堅合眾國駐法國大使的本傑明·富蘭克林也擠在觀看的人群中間。有人問他:“一隻氣球能有什麼用呢?”富蘭克林回答說:“一個初生的嬰兒能有什麼用呢?”這著名的一問一答很快便傳遍了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