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鹹豐年間,在廣州省城的越秀山上,人們不時會見到一名身穿長袍的中年人手持一個怪異的木箱,他看到喜歡的人或景物時,就用它對準一段時間,然後又心滿意足地繼續前行。這個人正是鄒伯奇,他手中那個木箱是他親手製作的中國第一部相機,名曰攝影器,比西方僅僅晚了四年。鄒伯奇也因此被稱作“中國照相機之父”。
鄒伯奇出生在一個私塾教師家庭,和大多數家庭給孩子重點灌輸四書五經不同,從小他的父親和外祖父就教他學數學,讓他從一開始就脫離了傳統的教育,這也為他後來在科學方麵的發展打開了一個切口。當時中國因為經濟落後被西方國家欺淩,鄒伯奇深感中國經濟落後的原因是科學技術不發達,於是立誌從事科學技術的研究。
鄒伯奇在古文獻裏看到墨子提過針孔成像的原理,心想,我們老祖宗已經具備了“小孔成像”這項攝影技術的雛形,為什麼我們不能試試自己做照相機呢?
這個想法受到了不少人的嘲笑,有的說:“西洋人已經造出相機啦,我們就享受他們的技術好了。”有的說:“洋玩意肯定比中國玩意強,你就是做出來也比不上洋相機好用。”
他並不放棄,而是開始了研究,除了受到中國當時沒有玻璃製造技術的限製,需購買透鏡以及做底版之用的玻璃材料外,鄒伯奇動手自製木箱、顯影劑、定影劑,由此製作出了中國第一台功能完備的照相機。在鄒伯奇遺留的手稿中,有對如何製作感光底片、如何拍攝、如何用顯影水和留形水的衝洗、曬版等等的介紹,尤其是顯影水、留形水的配方製作和當時西方發明的大大不同,他成功地挑戰了當時較高難度的肖像攝影。
鄒伯奇製造出的相機已經下落不明,我們從他的手稿《攝影之器記》可見蹤影:“以木為箱,中張白紙或白色玻璃,前麵開孔安筒,筒口安鏡而進退之,後麵開窺孔,隨意轉移而觀之,名曰攝影之器。”短短三言兩語的介紹,想必大家都能想象這部照相機的大概了吧,或許它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看來很簡陋,但無法否認的是這已經是中國攝影史上的一個大跨越了。
鄒伯奇掌握了攝影技術後,並沒有止步於拍肖像照,他開始將他的研究成果運用到地圖繪製上來。他測繪了廣東地圖、南海縣地圖、廣州城地圖、南海各司(相當於鎮)地圖甚至他所在的潯峰洲(金沙洲所在江島)地圖。
【博聞館】
達蓋爾發明照相機
法國人達蓋爾從小就展現出了驚人的繪畫天賦,尤其是畫人物肖像更是惟妙惟肖。但是畫一幅逼真的肖像畫要花去他不少的時間和精力。
“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很快成像呢?”達蓋爾經常這樣問自己,他不知道這個問題同時也在被別人思考著。法國人尼埃普斯在1826年就已經拍出了世界上第一張永久性照片,但是這種照片需要曝光的時間長達八個小時,而且技術很難掌握。最遺憾的就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照片會變暗、模糊,不能用於長期保存。
盡管如此,達蓋爾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還是非常興奮,他開始思考在此技術的基礎上能否設計出一種曝光時間短的照相技術。
1839年,達蓋爾在研究照相技術時,無意中把一把銀匙放在用碘處理過的金屬板上,過了一會兒,達蓋爾發現這把銀匙的影子居然印到了板上。這一現象使他大為吃驚。於是他專門磨製金屬板,並在上麵塗了碘,用鏡頭進行拍攝,果然拍下了薄薄的影子。
達蓋爾的發明和現在的照相技術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以,照相技術的發明應當歸功於達蓋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