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最後的天佑(1)(1 / 3)

九十二

1941年11月26日淩晨6點,海軍中將南雲忠一指揮的第一航空艦隊從現在在俄羅斯人手裏的北海道擇捉島單冠灣出發,踏上了前往珍珠港的3500海裏航程。

在南雲忠一指揮下的陣容是這樣的:

負責空襲的是第一航空戰隊,司令官南雲忠一中將,航空母艦赤城、加賀。

第二航空戰隊,司令官山口多聞少將,航空母艦蒼龍、飛龍。

第五航空戰隊,司令官原忠一少將,航空母艦瑞鶴、翔鶴。

負責警戒的是第一水雷戰隊,司令官大森仙太郎少將,輕巡阿武隈;

第17驅逐隊,驅逐艦浦風、磯風、穀風、浜風,

第18驅逐隊,驅逐艦霞、霰、陽炎、不知火、秋雲。

負責支援的是第三戰隊,司令官三川軍一少將,戰列艦比叡、霧島。

第五戰隊,司令官阿部弘毅少將,重巡利根、築摩。

負責艦隊補給的是補給船隊,司令官大藤正直大佐。

第一補給隊,給油船極東丸、健洋丸、國洋丸、神國丸。

第二補給隊,給油船東邦丸、東榮丸、日本丸。

第六艦隊的3艘潛水艇伊19、伊21、伊23在今泉喜次郎大佐的指揮下已經在夏威夷周圍展開,負責監視美國太平洋艦隊。

從11月初開始,這些艦艇船隻或是單艘,或是雙艘,零零散散地根據聯合艦隊的指令,或是從佐伯灣,或是從吳,或是從橫須賀集中到擇捉島的單冠灣,航路全部是已經指定好了的,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要去單冠灣。

在此之前,第一航空戰隊的飛行員們被全部從中國大陸召回,在鹿兒島的鹿兒島灣、出水、鹿屋、佐伯等八個地方開始訓練。這些都是日本海軍航空兵的精華,平均飛行時間達1500小時,最高的有2500小時。但所有人對這次訓練的目的都摸不著頭腦:在民房密集的住宅區,從海上俯衝落下,做完投彈動作必須急速上升,有時甚至需要做翻滾動作才能避開撲麵而來的樓房和煙囪,訓練的內容已經超過了一般的投彈訓練,這是特技飛行訓練。

而且是要求精度極高的特技訓練,比如要求魚雷轟炸機的飛行員們必須做到在發射高度10~20米,速度160節,飛行角度0度或者發射高度7米,速度100節,飛行角度45度的情況下發射魚雷。

這都是為了珍珠港的專項訓練,珍珠港入口狹窄,軍港背後就是高山和林立的高樓,飛機做完投彈動作後就必須馬上拉升大轉彎。對魚雷轟炸機的要求是一航艦作戰參謀,海軍兵57期首席,第39期,也是最後一期的海大首席,原高尾海軍航空隊長吉岡忠一少佐在經過大量的研究後找到的數據,隻有在這兩種情況下命中率才能達到80%。

吉岡忠一是專門研究高空轟炸的,從1937年開始他就駕駛著96式中攻機從台北起飛對南京、上海進行轟炸,後來又從三亞、西貢起飛轟炸昆明,切斷援蔣通道,是個技術高超的飛行專家,但是不要忘記他的高超技術是在什麼地方練出來的。

當時的常識是魚雷投放高度在100米,最高不能超過250米,可是吉岡把這個高度提高到了2500米,就是無法擊中目標。航空本部教育部長大西瀧治郎聽說後發了火:“打不中去研究什麼?”這才停止了這項研究,這次襲擊珍珠港,本來是準備把長門型戰列艦用的穿甲炮彈改造成航空炸彈來用,但山本五十六堅持一定要用魚雷,否則無法消滅美國的戰列艦,大西瀧治郎才把吉岡少佐推薦給了源田實。吉岡把原來對研究超高空投放時對魚雷做的改造照搬到超低空投放來,發現照樣能用,吉岡本人的命中率達到了100%。

但是有了點子能不能真正運用則是另外一個問題。

一航艦原來的航空母艦赤城、加賀各有27架艦載轟炸機,蒼龍、飛龍各有18架,合計90架。從赤城、加賀各抽12架,蒼龍、飛龍各抽8架,總共40架97式艦上轟炸機組成魚雷攻擊隊,由同樣命中率100%的赤城號飛行隊長村田重治少佐擔任隊長負責魚雷攻擊。

但是貧乏的日本工業無法向日本海軍提供改造過的深淺度魚雷。

三菱兵器製作所到11月10日才剛剛完成28枚改造魚雷。結果有12架魚雷攻擊機的加賀隻能先從佐伯港去往佐世保,停在工廠的旁邊等,但是直到11月18日12枚魚雷還是沒有完成。加賀隻好把未完成的半成品和三菱的技術人員、機械全部裝上船,一邊啟航前往單冠灣,一邊在船上組裝、測試,總算在第一航空艦隊,也就是所謂機動部隊出港的前一天,11月25日才完成全部魚雷改造。

可是一共就隻有40枚,魚雷攻擊就隻能進行一次。這就是後來日本海軍無法對除了戰列艦以外的美國海軍巡洋艦進行魚雷攻擊的原因——沒有攻擊的武器。

吉岡忠一在回憶錄裏說:“如果有80枚魚雷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