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月初開始進行研究海上補充燃油的問題,一直無法解決,油管一拉就斷,不但航母加不了油,戰列艦、巡洋艦也加不了。南雲忠一隻好詢問各艦能夠裝多少油桶,赤城的回答是能夠裝2000個200立升的油桶,山口多聞發了火,說:“別問這個問題,帶著第二航空戰隊去就行了,我們航程短,隻準備了單程,不回來了。”——準備死在珍珠港了。
到了10月9日吃午飯的時候一航艦參謀長草鹿龍之介突然出了個怪主意:“都是媽媽抱孩子喂奶,孩子能不能抱著媽媽吃奶?”一航艦到目前為止的研究一直是補給艦拉著被補給艦,草鹿的意思是噸位大的被補給艦反過來拉補給艦。大家放下飯碗就出海去實驗,結果非常成功。
順便說一句,現在的日本海上自衛隊海上加油技術也是一流的。從2001年11月開始日本自衛隊的補給艦在印度洋上為進攻阿富汗的美國、英國、巴基斯坦、法國、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新西蘭、荷蘭、希臘等盟國軍艦加油,累計供油50多萬噸,沒有出過一次事故。
進入單冠灣的全部艦艇保持無線靜默,與此同時一航艦通信作戰參謀小野寬治少佐指揮各航空基地進行偽電作戰,各基地依然使用各艦艇的呼號進行與平時一樣的無線通訊,企圖給美國人一個“聯合艦隊沒有異常活動”的假象。
11月23日,單冠灣內停泊的機動部隊向全體官兵宣布了此次作戰的方向和目的,艦隊上下一片歡騰,總算能打英美了,那些年輕,從沒吃過虧的飛行員們,深深地相信大日本帝國海軍是天下無敵的。
艦隊在北太平洋上航行,沒有任何通信行動,唯一的指示來源是NHK海外放送結束時朗誦的漢詩:
山川草木轉荒涼,
十裏風腥新戰場,
征馬不前人不語,
金州城外立斜陽。
這首詩是乃木希典在日俄戰爭金州戰役後寫的,NHK播送這首漢詩並不是在懷古或是歌頌軍神乃木,這是個暗號,是在告訴機動部隊:“日美談判還沒有結果,機動部隊繼續前進。”
美國,美國人到底知不知道就要大禍臨頭了?
九十三
美國人在珍珠港事件上的表現是很古怪的。
可以用“偷襲珍珠港”的字眼來描述珍珠港事件,但不能用“珍珠港戰鬥”,因為那根本不是一場戰鬥,是一場單方麵的襲擊,甚至可以說是一場單方麵的屠殺。
日本海軍是很有獨創性的,不少古怪的規則都能找到日本海軍身上去。首先是襲擊珍珠港屬於不宣而戰,這就違反了國際法,而這條有關宣戰的國際法就和日本有關。
歐洲從文藝複興時期開始就有了宣戰這麼一說,而日本帝國在其所進行的甲午和日俄兩次戰爭中都不宣而戰,所以從1899年的海牙公約中的《陸戰法規與慣例公約》和1907年的修訂版都與日本有關。
陸軍的主張是開戰的第二天以公布天皇的宣戰詔書的形式宣戰。打仗就是打仗,打得贏就行,何必拘泥於那些繁瑣的形式?但日本是在1911年批準《海牙公約》的,長期生活在歐美的山本五十六知道國際法的厲害,所以主張無論如何也要先向美國宣戰,哪怕兩小時也行。外相東鄉茂德也主張要宣戰,但是軍部就是不肯告訴他到底什麼時候開戰。
11月27日,美國政府的最後回答,也就是“赫爾備忘錄”送到了日本人手中,其實在前一天機動部隊已經出發去打珍珠港了,但東鄉不知道,東鄉仿佛記得這些人以前好像說過一句找個星期天那些美國人上教堂的時候去打他們。一看日曆慌了,星期天就是12月1日,在最後決定開戰的11月29日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上,聽到他們又在糊弄他:“你隻管去談判,別的不要管了。”實在忍不住說了:“還有沒有談判的時間,你們不是1號就要開打了嗎?”
參謀總長杉山元和軍令總長永野修身對望了一眼以後,永野開了口:“這麼說吧,開戰是12月8日,下下個星期天,確實還有時間,你還可以繼續談判。”
東鄉鬆了一口氣,確實還有時間。
12月1日有關開戰的最後一次禦前會議以後,昭和天皇把東條英機留下來說了一句話:“開戰前一定要把宣戰書交到美國人手上。”
這下陸軍才讓步,同意先宣戰,但山本五十六的兩個小時太迂腐了。兩個小時足夠消滅一支大艦隊,一個小時吧。這就決定在東京時間12月8日早上2點半,華盛頓時間12月7日下午12點半,夏威夷時間12月8日早晨7點將宣戰書送交美國人,然後機動部隊在夏威夷時間早上8點發動進攻,不管怎麼說,總算宣過戰了。
軍令部想想還是不放心,後來又改為東京時間早上3點,再往後推半小時,半小時也能打沉一支艦隊,起碼半支。
對於這樣的安排,山本也沒有什麼意見,起碼從訟棍的邏輯看來是沒問題了。
但就這個訟棍邏輯,最後還是出了問題。華盛頓的日本大使館居然沒有看出這長達5000字,不得不分成14段發送的外交電報是什麼文書。電報從東京發出的時間是12月6日晚上9點,華盛頓時間12月6日收完第13段以後電信員就下班回家了,7日上班再重新開始,收完電報已經是11點,12點半翻譯完,再重新打字謄清,等野村吉三郎和來棲三郎這兩位大使捧著這份宣戰書交到赫爾國務卿手裏的時候已經是下午2點20分,夏威夷時間8日早上9點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