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最後的天佑(1)(3 / 3)

而在珍珠港,空襲已經進行了80分鍾了。

赫爾國務卿滿臉鐵青,連位子都沒有讓給這兩位三郎大使。

按照山本五十六的說法,機動部隊的這次攻擊很有“天佑”,但是實際上“天佑”是在美國一邊,因為山本五十六最擔心的“不宣而戰”再一次成為了現實,日本帝國和日本海軍已經被死死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

羅斯福總統迅速發出電話指令,把日本僑民全部送進收容所,對軍需工廠和橋梁等重要目標實行警戒等,“以後再簽字,現在你們先執行”。

羅斯福,美國人,到底是不是剛剛才知道日本人的不宣而戰?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先僅從理論上的時間觀念上來說,夏威夷海軍航空兵司令帕特立克·貝林傑少將發出那份有名的電報“Air raid Pearl Harbor, this is no drill(夏威夷受到空襲,這不是演習)”是在夏威夷時間早上07∶58,這份電報由西海岸的海軍基地轉到華盛頓,到08∶40(華盛頓時間13∶40)送到海軍作戰部長斯塔克手中,斯塔克立即打電話給海軍部長諾克斯,諾克斯當時就抓了狂,在確認是夏威夷受到日本海軍航空兵襲擊以後,諾克斯立即就通過電話向羅斯福總統報告,羅斯福總統知道珍珠港受到襲擊的官方記載時間是華盛頓時間1941年12月7日13∶47。

但其實羅斯福總統起碼已經在前一天讀了日本的宣戰通告,現在隻是知道了日本確實開始行動,並且知道了日本在哪兒開始了行動。美國人在1941年4月就成功地破譯了日本外交電報所使用的紫色密碼,分別在陸軍部和海軍部的通訊局設置了兩台密碼機,另外倫敦和馬尼拉還設有一台,所以羅斯福在日本外務省在向駐日使館發出這份電報的同時閱讀這份電報並不是什麼稀罕事。

問題是美國軍方在多大程度上預計到了這次襲擊,又采取了些什麼預防措施?突襲珍珠港的成功到底是日本的成功還是美國的疏忽,或者,像一些人所說,隻是羅斯福總統耍的陰謀詭計?

九十四

從美國對日本戰略的演變其實是可以推出珍珠港事件是不是陰謀的。

從田中義一和財部彪在1907年主持製定的《帝國國防方針》開始日本把美國正式作為假想敵,而美國把日本作為假想敵要更早一些。在1904年開始製定的“橙色計劃”中,為了防衛從1899年開始正式領有的殖民地菲律賓,日本就已經被認為是美國在遠東最危險的敵人。1921年華盛頓海軍軍備會議的結果使得美國對日本的海軍軍備優勢有了法定的10∶6,美國就開始細化橙色計劃,但這個橙色計劃不是一個進攻計劃,而是一個假定在遭到日本攻擊時的防守計劃。

1934年日本宣布廢棄《華盛頓條約》後,美國立即開始了第一次卡爾·文森法案的執行,這個法案的全名是《有關建造達到華盛頓及倫敦條約海軍船舶的法案》(Construction of Certain Naval Vessels at the limits prescribed by the treaties signed at Washington and London),由眾議員卡爾·文森和參議員帕克·特拉梅爾聯合提出。法案的內容是建造航空母艦黃蜂號以及1艘重型巡洋艦,5艘輕型巡洋艦,64艘驅逐艦,26艘潛水艇,共計97艘21萬噸的大擴軍計劃。

說這個計劃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就開始製訂的,由於《華盛頓條約》而終止了的丹尼爾斯計劃的重現也可以,當年的海軍部長丹尼爾斯製定的這個計劃是在3年裏建造10艘科羅拉多和南達科他級的戰列艦,6艘巡洋艦來和日本的八八艦隊相抗衡的。

美國人沒有違反過自己參與簽約的國際條約,即使在《華盛頓條約》保證了美國對日本擁有10∶6的優勢以後,美國從來沒有用滿過自己的配額,這就是當年加藤友三郎能夠接受這個看起來有點屈辱的條件的原因——如果真要是軍備競賽,日本不是美國的對手。

兩年後的1936年,第二次卡爾·文森法案的內容是以3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2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為主體,共46艘26萬噸,費用達10億美元的大計劃,基於此法案製定的是《1938年海軍擴張法案》(The Naval Expansion Act of 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