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是1940年的第三次卡爾·文森法案,這個法案提出來的時候由於歐洲形勢的變化就已經過時了,海軍部長斯塔克在這個法案的基礎上直接弄出來了《兩洋艦隊法》(Two Ocean Navy Act),一下子就建造包括愛荷華級戰列艦、埃塞克斯航空母艦在內的總共135萬噸的艦隊,而當時日本海軍的總噸位是147萬噸。
就是因為這個卡爾·文森如此主張擴充海軍軍備,才有了一艘名叫卡爾·文森號的核動力航空母艦。1980年3月15日,卡爾·文森以96歲的高齡出席了卡爾·文森(USS Carl Vinson, CVN-70)的進水儀式,這是美國海軍第一次以還活著的人的名字為航空母艦命名。
美國人是不是很可怕?
從數字上看是很可怕,有點瘋狂地在擴軍備戰。但其實除了斯塔克的第四次擴軍之外,其餘都是在呼應羅斯福的“新政”政策,在搞公共投資,所以卡爾·文森法案也被人稱作“卡爾·文森新政”,美國沒有主動進攻日本的意圖。
“德意日三國防共協定”在1937年成立以後,美國開始再次研究原來的橙色計劃,到1939年美國幹脆放棄了橙色計劃,開始製定新的彩虹計劃。彩虹計劃共有五個方案,第一、第三、第四是美國單獨作戰,第二和第五是美國和英法結盟作戰,最後彩虹第五方案成為了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基本戰略。
1941年開始英美參謀人員開始共同製定作戰計劃,這個計劃雖然沒有得到國會承認,但美國陸海軍已經開始根據這些計劃行動了起來,而且羅斯福總統也同意軍方的這些行動,這就是1941年9月25日羅斯福總統批準的《勝利計劃》(Victory Program),這個計劃所規定的戰爭目的是:
1.保持西半球國家的團結。
2.防止英聯邦的崩潰。
3.打倒納粹德國。
4.阻止日本支配權的擴大。
5.為了在歐洲和亞洲重新達到勢力均衡而建立自由政體。
就是說英美兩國到那時為止的所有戰略重點幾乎就是針對納粹德國,日本被放在次要的地位,美國沒有打倒日本帝國的準備。這句話的意思不是美國人有多麼喜歡日本人或者喜歡太平洋和平,而是實際上美國人沒有打倒日本帝國的戰爭力量。就連上麵列出的所有計劃所需的戰備力量的完成也要等到1943年7月以後,這個時候美國在遠東太平洋地區利益的維持隻能寄希望於太平洋艦隊以及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可以說是貧乏的陸軍力量,所以美國在遠東隻能采取防守姿態。在英美參謀聯合會議上,大家甚至認為為了集中精力對付納粹德國,萬不得已隻能暫時放棄菲律賓、關島和威克島,到秋後再來算帳。
但這種“不得已”中不包括夏威夷。放棄了夏威夷,就沒有了“秋後算賬”的機會。所以夏威夷的防守問題在美國軍方看來是生死攸關的。
夏威夷地區的防守原來是由陸軍主管的,1940年夏威夷美國海軍方麵提出了強化防衛的建議,1941年1月海軍部長諾克斯對陸軍部長史汀生提出了夏威夷海軍基地極易受到突然襲擊,為此需要舉行旨在加強防衛的陸海軍聯合演習的建議。史汀生在2月7日回答的題目是《夏威夷珍珠港的防守》,內容包括夏威夷防守的地位和對夏威夷陸軍指揮官和海軍加強協作的指示。
1941年1月27日美國駐日大使約瑟夫·格魯(Joseph C Grew)在發給國務院的電報中有這樣的內容:“日本軍方似乎正在計劃在美日失和的時候襲擊珍珠港。”這個信息引起了陸軍部和海軍部的重視,研究的結果表明襲擊珍珠港在技術上是可行的。
4月1日總參謀長馬歇爾在形勢判斷中表明:“日本帝國在過去的戰爭行動中沒有發布過宣戰書……對夏威夷的襲擊應該是由在高速巡洋艦支援下的航空母艦進行的高速入侵。”在此之前,根據2月7日史汀生的指示,夏威夷陸軍司令官肖特中將和海軍第十四軍區司令布洛克少將在3月28日製定了《夏威夷沿岸前線共同防守計劃》;4月9日,夏威夷海軍航空兵司令貝林傑少將和陸軍航空兵司令官馬丁少將也製定了《陸海軍共同航空作戰協定》。
這個《陸海軍共同航空作戰協定》太邪門了。這個協定所假定的情形是:進攻的日本航空母艦是6艘,時間在一個星期天的拂曉——和後來發生的事情一模一樣。
所以,珍珠港受到了襲擊,對美國陸海軍來說,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為從中央到地方都已經預想到了珍珠港可能受到襲擊。
根據這些資料,“羅斯福的陰謀”是不存在的,除非陰謀論者們把所有美國軍方都算成陰謀的參加者。
那麼,珍珠港怎麼就被日本人偷襲了呢?而且還挺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