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五
襲擊珍珠港是一件對美國人影響非常重大的曆史事件,能夠與之相比的可能就是幾年前的9·11事件了。當時夏威夷雖然還沒有正式成為美國的一個州,但和其他的美國自治區不同,夏威夷被看作是美國本土的一部分。這是1814年美英戰爭以後美國本土首次遭到襲擊。
當年美蘇冷戰時有不少古怪的潛規則,北約集團和華約集團在中歐陳兵百萬互相對峙的同時,卻又鼓吹裁減軍備,管理核材料,甚至互相容忍對方的核查和偵察飛行,這種怪事的根源就來自珍珠港事件。
1960年5月1日,美國的U-2偵察機從巴基斯坦的白沙瓦起飛在蘇聯境內執行偵察任務,在斯韋爾德洛夫州的傑格加爾斯克被蘇聯的薩姆2型地對空導彈擊落,飛行員鮑爾斯被俘。赫魯曉夫以此為理由取消了美蘇領導人在巴黎會晤的日程。
這是對蘇聯領空的侵犯行為,所以一開始美國人拚命說謊,說是在土耳其上空出現飛行員死亡事故,因為自動飛行裝置仍然在動作而誤入蘇聯領空的。但是鮑爾斯沒有死就擊穿了美國的謊言,艾森豪威爾總統隻好說實話了:“為了確保不會被蘇聯人突然襲擊,美國的安全保障需要這種偵察飛行,我們不想再有一次珍珠港。”
“不想再有一次珍珠港”這種說法對美國人最有說服力。美國在珍珠港受到的襲擊隻是常規襲擊,但如果是受到核襲擊呢,如果受到核襲擊的還不止是一處而是幾個城市或幾十個城市同時受到襲擊,在受到襲擊的那一刻,美國就已經完了。
能夠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是美國人的長處,同樣的失敗在美國人那兒很難找到第二次,但是美國在吸收珍珠港的這個教訓時總讓人覺得有點矯枉過正。戰後在不少問題上看得到這個珍珠港情結在美國人心中是再也無法消除的。美國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一直到伊拉克戰爭上的反應,總讓人覺得小題大做,歸根結底還是被珍珠港事件嚇壞了,不肯重蹈覆轍,這樣就是弄到最後收不了場,起碼還能安慰自己——自己找的事,不是人家強加過來的。
這就是美國人心目中的珍珠港事件。所以如果羅斯福真要借題發揮,他也不敢用整個太平洋艦隊作賭注,要知道以當時的常識來看問題的話,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是已經被日本機動部隊全殲了的。至於僥幸逃脫的3艘航空母艦的價值,在1941年12月8日當天可沒有現在那麼值錢,和被炸沉的戰列艦根本不能相比。不管後來主流常識發生了什麼變化,當時的所有人都認為:海軍就是進行海戰的軍種,海戰的主力是戰列艦,而航空母艦隻是配合艦種。用航空母艦恰巧不在港內來說明珍珠港事件是羅斯福等人導演的陰謀,隻能說明對當時海軍常識的無知。
再者說來,羅斯福也不需要押上太平洋艦隊這麼豪華的賭注。隻要有一顆炸彈落到了夏威夷,隻要有一個美國人在本土被入侵的日本人殺了,在號召力上和一萬個美國人被殺是同樣的。所以羅斯福真的能夠確認日本人會來偷襲珍珠港,他完全可以嚴陣以待,設下圈套以後關門打狗,既不受損失,美國人也會照樣群情鼎沸,同仇敵愾地去和日本人、德國人或者是其他的什麼人玩命。
所以,在突襲珍珠港這件事上,日本人確確實實是成功了,美國人則是失敗了。
從根本上說,美國在珍珠港的遭遇和當年俄國人一樣,根子在當年白種人那種根深蒂固的優越感上。從理智上,他們知道日本人會動手,但從感情上他們又不肯相信日本人敢動手同時挑戰英美兩個大國。
除了這種原因之外,到那時為止全世界所有海軍所信奉的大艦巨炮主義的影響也不可忽視。不知怎麼的,大部分海軍軍官在明知可能空襲珍珠港的同時,就是相信日本海軍要進攻夏威夷也應該是聯合艦隊全體出動才對。而日美之間真的發生戰事,日本的主攻方向應該是在馬來、荷屬東印度方向,聯合艦隊分不出兵力來進攻夏威夷。
還有一條就是英美軍隊所信奉的戰爭哲學始終不認為一場突襲擊能夠決定戰爭的勝負,他們認為戰爭的結果取決於國力的強弱,開戰時的突然襲雖然能夠取得一定的優勢,但對整個戰爭的走向不會有什麼影響。這種戰爭哲學基本上是正確的,比如日本軍隊雖然在甲午和日俄戰爭開始時都采取了突然襲擊的戰術,但最後日本在這兩場戰爭中取勝其實和開戰時的突然襲擊並沒有什麼關係。
所以大家都糊裏糊塗地不知道自己幹了些什麼,珍珠港被襲擊後的研究表明,美國人有太多機會可以防止這次襲擊,但就是因為一些扯不清楚的原因使得所有的機會都失去了。比如《陸海軍共同航空作戰協定》是製定了,但是直到炸彈落到頭上為止,半年了還沒有作為命令發布。1941年2月上任的金梅爾上將一上任就製定了艦隊的保安措施,但就沒有包括防止魚雷襲擊的措施,因為在水很淺、船舶密密麻麻的珍珠港實施魚雷襲擊似乎是不可行的,所以珍珠港雖然設置了防潛網,但各艦艇沒有設置防雷網。太平洋艦隊的戰列艦上已經裝備了雷達,但在停泊期間雷達關機。陸軍雖然擁有幾台固定式雷達和移動式雷達,但固定式雷達還沒有啟用,移動式雷達也隻是在每天早上4點到7點半這三個半小時之內開機。同時海軍也沒有設置遠程航空警戒,因為金梅爾上將不認為已經到了需要遠程航空警戒的時候,與其勞民傷財實行遠程航空警戒,不如加強戰備和訓練來得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