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初展宏圖2(2 / 3)

順帶指出,《三國演義》在這段故事中,把吳國大將魯肅描寫得有些迂腐。雖然突出其與諸葛亮的反差,但過分了就不可信了。更可笑的是戲劇中的魯肅,簡直是個有權的弱智了,哪裏像周瑜在推薦魯肅時所說“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的吳國大將呢?《三國演義》成書幾百年了,已家喻戶曉,老百姓深深地喜歡閱讀它,三國戲也演了一二百年了,曆史歸曆史,小說和戲劇終歸是小說和戲劇,曆史與文學作品的區別就不言而喻了。

《三國演義》在赤壁之戰的過程中,還有兩出重頭戲,是“苦肉計”與“連環計”。“苦肉計”連小孩都知道,形成了歇後語:“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黎東方在《細說三國》裏,論述了黃蓋其實不需要受這個苦,曆史上他也沒受這個苦。因為黃蓋老將和周瑜不在同一輩上,周瑜為統帥在黃蓋之上,他們如有矛盾,可以理解;曹操大兵壓境,優勢明擺在那兒,有人投降為了保全,也是情理中的事;我們已經提到曹操攻戰,勝算居多,招降納叛,也是常事,沒什麼太多懷疑的。也就不需要闞澤冒生命危險,逞雄辯之才,與曹操當麵周旋了。再說了,如果定下“苦肉計”,保密固然需要,但也不必瞞著參謀長魯子敬呀!如果不瞞著魯子敬,也就不會有他埋怨諸葛亮不給說情的事了,也就不顯得諸葛亮多智、魯肅憨直了。小說固然多有虛構,而一層扣一層,《三國演義》作者刻畫人物的性格鮮明、生動,互不相同,成就了人人愛讀的小說故事。

同樣,曹操把戰船固定在一起是事實,但這是龐統前往北寨獻的連環計呢,還是曹操與謀士們商量的結果,或是在備戰中自然要彼此固定在一起的呢?史書上沒有這麼具體的記載,我們還不可能考證出結果來。龐統於赤壁之戰後,在周瑜帳下工作,在戰前和在戰爭進行之時,他有何作為?《三國誌·蜀書·龐統傳》中未見明敘。《三國演義》的作者安排他西山夜讀,再讓蔣幹中計,領著龐統找曹操獻“連環計”去了。

《三國演義》編寫的許多故事中,有一些雖然在史書上查無實據,但也合乎情理,是可信的。但另外有一些故事,我們確信是不可能的,雖然小說作者想給像諸葛亮這樣的偉大人物多加幾個光環,即使我們樂於信其為真,但理智告訴我們,不可能是真的。典型的就是像“呼風喚雨,撒豆成兵”一類,以及“能掐會算,預知未來”一類。在赤壁之戰過程的描寫中,諸葛亮既呼風喚雨,又能掐會算,筆者認為應該在此為其力辯的。

“借東風”是讀過《三國演義》或看過戲劇的人都知道的。聯軍決定火攻曹寨,一切俱備,隻欠東風,東風是必要的,因為曹操營寨在長江北岸的烏林地帶,孫、劉聯軍的營寨在烏林以東或赤壁以東地段,不是與長江垂直地隔江相望,聯軍處在烏林東麵。黎東方在《細說三國》裏說,也可能不需東風,憑水流即可從曹營西麵進攻。我們認為,烏林曹營以西,基本上屬曹軍領地;赤壁以東,基本上為聯軍領地。說是基本,並不排除有犬牙交錯的形勢。聯軍不可能先沿江而上,穿過曹操營寨,再點火,令大船靠水流向東,這在軍事上是不可能的。曹操大軍怎麼能容忍你的船隊經過其陣前,而無動於衷呢?黃蓋的船自東向西,逆水而行,如無強勁東風,是很困難的。所以小說寫周瑜因無東風而一籌莫展。此時,諸葛亮說可借東風,要設壇祭祀,祈禱神靈改刮東風,這是妖異小說中呼風喚雨的情節,而魯肅深信不疑。果然甲子日東風起,諸葛亮妙法呼風。這是神話而非事實。能否不是“借風”(即呼風),而是像預知三日後長江大霧一樣,預知甲子日東風必降呢?也是不可能的。現在的天氣預報有時還不夠準確呢,何況三國時代,那時就根本沒有氣象科學。在電視連續劇《諸葛亮》裏,劇作者的設想是:諸葛亮求教於有經驗的老者,老者們憑經驗判斷,甲子日刮東風。在秋冬季,我國大部分地區以刮西北風為主,但在局部地區,有刮東風的個別時間。憑老者經驗,沒有了神鬼怪異,但可能性不大。曆史記載,那天確是“東南風急”。是趕巧了呢,還是別的什麼原因?我們不知道,隻知道這東風不是諸葛亮呼喚來的。因為世界上沒有風神,人要改變局部天氣,那恐怕還是長久未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