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初聯劉抗曹的決策中,周瑜與魯肅的態度有微妙的不同。聯劉抗曹是共同的,也是主要的。魯肅的主張是兩家平等聯合,而周瑜的主張是把劉備力量並入東吳的聯合,實際是合並。即使當時做不到,日後也要這麼做,周、魯二人都是從吳國利益著眼。我們可以推測,周瑜對小他七歲的諸葛亮有清楚的認識:諸葛亮是個人才。《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注引《袁子》記載:“張子布薦亮於孫權,亮不肯留。”這點也可以作個佐證,周瑜是否對諸葛亮心存妒忌,無從考證,姑且存疑了。
在《三國演義》的赤壁之戰描述中,諸葛亮與周瑜第一次見麵,周瑜佯說欲降曹操。諸葛亮用曹操欲搶掠大喬和小喬來激怒周瑜,迫使周瑜說出真話:與曹操勢不兩立。 筆者認為,周瑜聽取眾謀士和將領有關降與戰的意見,即可表達自己的主張,沒有必要先說違心的話,對諸葛亮的談話,也是如此;這段描述沒有曆史的真實性。小說還描寫諸葛亮即時答應周瑜誦曹植《銅雀台賦》。《三國演義》的寫作技巧也反映在這段敘述裏,大喬乃孫策的夫人,小喬乃周瑜的夫人。小說虛構了諸葛亮的機智,借“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句中“喬”的同音字,使周瑜難辨真偽,把他激怒,說了實話。從這一側麵,突出了周瑜氣量狹窄、一觸即跳的性格,很快就中了諸葛亮設下的圈套。這樣,小說的情節增強了事件的故事衝突。
《三國演義》另一個虛構的故事是“聚鐵山劫糧”。周瑜先是請諸葛瑾勸降諸葛亮未果。周瑜深恨之,設計派諸葛亮等人斷曹操糧道,欲借曹操之手除掉諸葛亮。諸葛亮以周瑜和魯肅在作戰上各隻有一種專長來激怒周瑜。果然,瑜怒曰:“何欺我不能陸戰耶!不用他去,我自引一萬軍馬,往聚鐵山斷操糧道。”由於魯肅從中周旋,當然他最後也沒有去,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小說作者再一次刻畫東吳大帥周公瑾度量小而自負高的弱點。從軍事上講,往聚鐵山斷操糧道,不僅不可行,而且使戰爭轉向不利於聯軍的勢態。因為,那將在陸地上與曹操的大軍相遇,兵力懸殊是明擺在那兒的。從另一角度分析,東吳大將靠一兩句話,就可以轉變已定的主意,不管這個主意是否為餿主意,也未免太草率了。與周瑜治軍的嚴謹、紀律的嚴明,太不協調了。
在赤壁交戰後,建安十四年(209),曹操知道周瑜年紀輕輕而風流英俊,以為可以說服他來歸順。曹操愛才是其優點。他秘密派人到揚州(治所在今安徽省壽縣),讓九江(九江郡,治所也在今安徽省壽縣)人蔣幹去說服周瑜。蔣幹,字子翼,為曹操帳下幕賓,儀表不錯,有才善辯。“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他接受了任務,布衣葛巾,以私人的身份去見周瑜。周瑜出來迎接他,當時就說:“子翼,你辛苦了,長途跋涉江湖,為曹操當說客來了吧?”蔣幹說:“吾與足下州裏,中間別隔,遙聞芳烈,故來敘闊,並觀雅規,而雲說客,無乃逆詐乎?”周瑜說:“我雖然沒有古代音樂家師曠的好耳朵,聽話聽音,也可猜出你的本意呀!”他請蔣幹入帳,設酒宴招待。用完飯,跟他說:“你先去驛館休息,我正好有軍機大事,不能相陪。辦完事再去請你。”三天後,周瑜請蔣幹盡情地參觀了軍營、倉庫和兵器,大概還有儀仗隊。再請赴宴,並展示服裝與珍玩之物。他跟蔣說:“大丈夫處在世上,遇到知己的主公,名分上是君臣,實則恩同骨肉,言聽計從,同患難,共享樂,即使像蘇秦、張儀或酈食其這樣的著名說客再生,鼓其舌簧,也難動我一點的心誌呀!”蔣一直不言語,隻是笑笑。蔣幹回去告訴曹操,周瑜雅量高誌,不是言語可以打動的。可見蔣幹是識時務者,不做辦不了的事。
《三國演義》把蔣幹見周瑜這件事,移到赤壁兩軍對壘之時,先讓他中了周瑜的借刀殺人之計,除掉了蔡瑁和張允。讓他第二次又來,與龐統相見,使曹操又中了把船都扣連起來,以準備挨火燒的連環計。蔣幹在小說裏成了個既自作聰明,又十分愚蠢的可憐蟲。而在戲劇裏,蔣幹抹上小白臉,是個替大奸臣曹操幹些可笑而又不招兩邊喜歡的醜角。而史書記載,蔣幹不僅不醜,而且有儀表,很識相,自知周瑜非言辭可動,也就笑笑而走。曆史人物到戲劇裏,連黑白顛倒的都有,為了劇情需要,虛構騰挪,像蔣幹這樣的一般士人,受點委曲,也就不足為怪了!
接下來我們要議論《三國演義》的另一個故事是“草船借箭”。由於諸葛亮事先識破了周瑜借刀殺人之計,並且向魯肅祝賀,除掉了蔡瑁、張允。周瑜又妒性大發,要讓諸葛亮造箭不成,以貽誤軍機之罪,殺害他。諸葛亮借漫天大霧的天時,勇敢地用草船深入曹寨,曹軍不知大霧之下是否有埋伏,隻得亂箭齊發,“送”給諸葛亮十餘萬枝箭。故事十分美妙,但史書沒有記載。從常理分析也不太可能。因為周瑜造箭,無須大將或主將監造,更沒有理由請盟邦的外交代表來監造,打造兵器是後勤部門的事。諸葛亮在三天前預知大霧,幾乎不可能,即使現在,預報三天後的霧天也不是很準確的。不過,我們大家都喜愛諸葛亮,願意相信他憑經驗判斷出將有大霧,出草船借箭的奇謀,寧可給他作錦上添花的設想,也不太願作深入的分析了。中國自古以來占卜之風盛,現在還有人相信。人們總認為異人會曉陰陽,知未來,諸葛亮就是這種異人,希望把設想中的異人的言行算在諸葛亮的頭上。我們從曆史對諸葛亮的評價以及他的文集中,可知他是品行高尚、謙虛謹慎的人。在《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中,他回答魯肅的話,與諸葛亮之性格與為人相去甚遠。諸葛亮曰:“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亮於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霧,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辦,工匠料物,都不應手,將這一件風流罪過,明白要殺我——我命係於天,公瑾焉能害我哉!”這段話掩蓋了諸葛亮謙虛謹慎的美德,使較真的人對諸葛亮反而會產生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