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氣為糜爛性毒劑,對眼、呼吸道和皮膚都有作用。對皮膚能引起紅腫、起泡以至潰爛。眼接觸可致結膜炎、角膜混濁或有潰瘍形成。吸入蒸汽或霧損傷上呼吸道,高濃度可致肺損傷,重度損傷表現為咽喉、氣管、支氣管粘膜壞死性炎症。全身中毒症狀有全身不適、疲乏、頭痛、頭暈、惡心、嘔吐、抑鬱、嗜睡等中樞抑製及副交感神經興奮等症狀。中毒嚴重可引起死亡。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已確認為致癌物。燃爆危險:可燃,劇毒,具刺激性。
曆史
1822年,德斯普雷茲發現芥子氣。1886年,德國的邁爾首次人工合成純淨的芥子氣;他發明的合成方法至今仍是芥子氣最重要的合成方法之一。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首先在比利時的伊普爾地區對英法聯軍使用,並引起交戰各方紛紛效仿。當時身為巴伐利亞步兵班長的希特勒作為參戰士兵曾被英軍的芥子氣炮彈毒傷,眼睛暫時失明。據統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共有12000噸芥子氣被消耗於戰爭用途;因毒氣傷亡的人數達到130萬,其中88.9%是因芥子氣中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侵華日軍曾在中國東北地區秘密駐有負責毒氣研究和試驗的516部隊、731部隊;並在抗戰初期的淞滬戰場、徐州戰場、衡陽保衛戰等大規模戰役中使用過大量芥子氣,造成中國軍民死亡近萬人。兩伊戰爭中,伊拉克也使用過芥子氣對付伊朗軍隊。
毒理
敵方使用芥子毒氣彈。芥子氣是一種烷化劑,吸收後一部分經體內代謝轉變為無毒或低毒產物,一部分與體內多種生化成分如DNA、蛋白質、酶等起烷化反應。DNA烷化後分子結構被破壞,細胞有絲分裂障礙,影響細胞增殖。RNA烷化後,影響氨基酸攝合,導致蛋白質代謝障礙。因此增殖旺盛的組織細胞對芥子氣最敏感,劑量大時出現細胞核碎裂、核崩解和細胞死亡。由於細胞死亡,引起組織炎症、壞死和後期的修複反應。細胞分裂活躍、代謝旺盛的組織,如淋巴組織、造血組織、腸上皮組織及睾丸造精組織對芥子氣較為敏感。中毒後淋巴器官萎縮,骨髓造血組織破壞,造血細胞減少或消失,腸黏膜上皮和腺體細胞核濃縮碎裂,絨毛水腫、壞死、黏膜脫落,黏膜下炎症、出血,導致腹瀉、便血、水及電解質喪失,嚴重者可致休克。劑量較大時中樞神經係統呈現“中毒性腦病”的表現。
臨床表現
各種戰鬥狀態的芥子氣接觸人體的皮膚、眼、呼吸道、消化道引起不同程度的損傷,較大劑量芥子氣經皮膚、呼吸道、消化道吸收後可致全身吸收中毒。因此芥子氣中毒的臨床表現呈多種多樣,其主要表現有:
皮膚損傷:皮膚接觸芥子氣時無明顯刺激症狀,經潛伏期後,皮膚出現紅斑,界限清楚有灼痛。再經18~24小時,紅斑區出現眾多小水皰,後融合成大水皰,邊緣充血水腫,皰液清亮呈琥珀黃色,後變混濁,凝結成膠腖狀,局部疼痛,水皰破潰形成潰瘍,易致感染。芥子氣液滴染毒皮膚可產生凝固性壞死,壞死組織脫落也形成潰瘍。經適當治療,紅斑在3~5日後變暗,形成暫時性色素沉著。淺水皰7~10日愈合,深水皰15~20日愈合。凝固性壞死經切痂植皮,1個月愈合。潰瘍治療不當或合並感染,則愈合時間常達數月以上。
眼損傷:眼對芥子氣最敏感,根據芥子氣狀態不同、劑量不同,而出現不同臨床表現,如不同程度的結膜炎和角膜炎,液滴濺入眼內可致結膜潰瘍、角膜壞死穿孔和全眼球炎等,最後可導致眼球萎縮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