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2 / 2)

以經驗主義者自居的現代哲學家通常都抱著批判的目的。和培根、洛克,康狄亞克(Condilac)和愛爾維修(HelAvetius)一樣,他麵對著他所極不信任的許多教條和製度。他的問題是在解脫人類白白背負著的重擔,打破它,扯毀它。

他哲學的改造的發掘和剖析的最便易的方法是求助於經驗,以經驗做最後的證據和標準。無論什麼時候,積極的改革論者在哲學的意義內都是經驗論者。他們專事證明那些自命為曾經取得生就的觀念和必然的概念的認可,或導源於理性的、可靠的、啟示的若幹現行信條或製度,實際上卻都是出自身分低微的經驗而且是由偶然的階級利益或偏執的權力而取得承認的。

洛克所倡導的哲學的經驗主義就是注重做這種毀壞功夫的。他很樂觀地假定了,當盲目的習慣、強製的權威和偶然的聯想等重擔被解除了的時候,科學和社會組織的進步就會自發地出現。它的任務是幫助解除這個重擔。令人擺脫這個重擔的最好方法,是教人明白,與那可惡的信條和習慣結合著的觀念在人心中的起源和生長的自然曆史。

山塔耶那(SanAtayana)叫這一派心理學做惡意的心理學(maliciouspsyAchology),是妥當的。

這種心理學把某種觀念的構成的曆史和那些觀念所關涉的諸事物的敘述看成是相同的--這樣的相同對於那些事物自然產生不利的結果。但山塔耶那卻忽略了蘊蓄在惡意裏麵的社會的熱誠和目的。他不能指出這個”惡意“是瞄著已經失卻功用的製度和習慣,他不能指出它們的起源的心理的估計大抵是和事物本身的破壞的估計同等。但到休謨(Hume)明白地指出了將信念剖成感覺和聯想就是將”自然的“觀念和製度放在改革論者曾經安置過”人為的“觀念和製度的同一地位以後,局麵就不同了。理性主義者用感覺論的經驗論的論理,說明經驗若隻是混亂而孤立的特殊事件的堆積,對於科學和道德的法則和義務;和對於人所憎惡的製度一樣,是致命的,結論是,如果經驗必須具備結合和哲學的改造聯係的原理,就要訴諸”理性“.康德和他的後繼者的新唯理主義的唯心論似乎是因新經驗主義哲學的破壞而必然出現的。

使經驗的新概念和關於理性對經驗的關係的新觀念,或更正確地講,關於理性在經驗中所占地位的新概念,得以產生的有兩件事。第一件是經驗的實際性質,即實際所經驗的內容和方法的變化。第二件是基於使經驗的性質的新科學的構成成為可能的生物學的心理學的發達。

請先從學術方麵即心理學的變化說起。我們於今才開始了解十八至十九世紀支配著哲學的心理學是怎樣被全部破壞的。按照這個心理學,心的生活發端於感覺,這些感覺是個別地和被動地接受得來的,而且更可以由記憶和聯想的法則形成心象、知覺、概念等鑲嵌細工。五官是知識的門戶或通路。

除了結合原子的感覺以外,心對於認識全然是被動的、從順的。

意誌、行動、情緒和欲望是跟著感覺和心象而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