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哲學(philosophy)是對世界的關於終極意義的解釋,它在解釋中使我們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們的意識中合理化,從而為我們提供心靈的慰藉。

毛澤東說:什麼叫哲學?哲學就是認識論。為什麼關於思想的問題是哲學的最基本問題?關於任何事物的思想,首先它是一種思想,它都與關於思想的思想密切相關。關於思想的思想,是全部思想的關鍵。

西方最早的哲學家是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這些哲學家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道理,使其於迷信隔離,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裏斯多德為哲學的討論開辟了道路。

哲在中國起源很早,曆史悠久。例如所熟知的孔門十哲, 知之曰明哲,克明克哲, 神明聖哲,先哲等詞。哲,知也,哲人,才智卓越的人,由此可見,西方近世哲學家,思想家就是哲,哲人即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中國哲學起源東周時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在《易經》當中亦有對哲學問題的討論。

很早以前的哲學範圍涵蓋所有的知識層麵。哲學一直是被認為是人類最抽象的知識研究。對哲學一詞的介紹最早的是來自希臘思想家畢達哥拉斯。

本書通過對:探索存在之謎,尋求知識奧秘,了解人生意義,揭示道德倫理,解析自然與美等方麵的深入研究,使我們理解,哲學之應當學習並不在於它能對於所提出的問題提供任何確定的答案,而是在於這些問題本身;原因是,這些問題可以擴充我們對於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豐富我們心靈方麵的想象力,並且減低教條式的自信,這些都可能禁錮心靈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於通過哲學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靈會變得偉大起來,因而就能夠和那成其為至善的宇宙結合在一起。

書中材料充分,條理清晰,論點鮮明,結構合理,把抽象的哲學形象化,具體化,不失為絕佳的文字盛宴。

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可能的,而且有些事物還必須作為必然的事物而存在。其實我們無法否認自己的存在,因為當我們否認、懷疑時,我們確實就已經存在!然而,人在他人眼中,作為一個現象的人時,是服從自然規律的,但人在作為自我的時候,是一個自在的自我,是不服從自然規律的。

存在就是被感知,它們不可能在心靈或感知它們的能思維的東西以外有任何存在。對於認識而存在著的一切,也就是全世界,都隻是同主體相關聯著的客體,直觀者的直觀。一句話,都隻是表象。

上帝存在的證明

托馬斯-阿奎那

作者簡介

托馬斯-阿奎那(約1225年—1274年3月7日)是意大利中世紀經院哲學的哲學家和神學家,死後也被封為天使博士(天使聖師)或全能博士。他是自然神學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馬斯哲學學派的創立者,成為天主教長期以來研究哲學的重要根據。他所撰寫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ca)。天主教教會認為他是曆史上最偉大的神學家,將其評為33位教會聖師之一。

核心智慧

必定有一個有智慧的存在者,一切自然的事物都靠它指向著他們的目的。這個存在者,

我們稱他為上帝。

世界上必然有一種東西作為世界上一切事物得以存在和具有良好以及其他完美性的原

因。我們稱這種原因為上帝。

閱讀提示

本文選自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大全》。在中世紀,基督教哲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論證上帝是否存在。阿奎為了論證了上帝存在,他使用了一種很荒謬的無窮推溯方法,分別從事物的運動或變化方麵、從動力因的性質、從可能性和必然性、從事物中發現的真實性的等級、從世界的秩序五個方麵來論證。事實上,對上帝的信仰隻是純粹的心靈作用,很難從推理中獲得。因此,我們要論證上帝的存在是徒勞的,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信仰上帝。

精彩美文

上帝的存在,可從下麵五方麵證明:

一、從事物的運動或變化方麵論證

在世界上,一切事物是運動的,這是無庸質疑的。凡事物的運動,總是受其他事物外力的推動;但是,如果一件事物沒有被推向一處的潛能性,也是不可能動的。而一件事物,隻要是存在的,它就在運動。因為運動不外是事物從潛能性轉為現實性。一件事物,如果不受某一個現實事物的影響,決不能從潛能性變為現實性。例如用火燒柴,使柴發生變化,這就是以現實的熱使潛在的熱變為現實的熱。但是,現實性和潛能性是不同的兩個概念,二者也不同時並存,雖然二者也可以在不同方麵並存。因為,既成為現實的熱就不能同時是潛在的熱:它隻可以作為潛在的冷。因此,一件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麵、同一方向上說是牽引的,又是被牽引的。

如果一件事物本身在動,而又必受其他事物牽引,那麼其他事物又必定受另一其他事物牽引,但我們在此決不能無限的一個一個推下去。因為,這樣就會既沒有第一牽引者,因此也會沒有第二、第三牽引者;因為第一牽引者是其後的牽引者產生的原因,正如手杖動隻是因為我們的手牽動。所以,最後追到有一個不受其他事物牽引的第一牽引者,這是必然的。每個人都知道這個第一牽引者就是上帝。

二、從動力因素的性質來討論上帝的存在

在現象世界中,我們發現有一個動力因素的秩序。因為,我們不可能找到一個自身就是動力因素的事物。如果有,那就應該先於動力因素自身而存在,但這是不可能的。動力因素,也不可能追溯到無限,因為一切動力因素都遵循一定秩序。第一個動力因素,是中間動力因素的原因;而中間動力因素,不管是多數還是單數,總都是最後的原因的原因。如果去掉原因,也就會去掉結果。因此,在動力因素中,如果沒有第一個動力因素 (如果將動力因素作無限製的追溯,就會成為這樣情況),那就會沒有中間的原因,也不會有最後的結果。這是顯然不符合實際的。因此,有一個最初的動力因素,乃是必然的。這個最初動力因素,我們都稱他為上帝。

三、從可能性和必然性來論證上帝的存在

我們知道自然界的事物,都是在產生和消滅的循環過程中,所以它們既存在,又不存在,它們要長久的存在下去,也是不可能的。這種不能長久存在的東西,最終還是要消失的。所以說,如果一切事物都不存在,那麼遲早也會失去其存在的價值。但是,如果這是真實的,世界就始終不會有事物存在了。因為事物若不憑借某種存在的東西,就不會產生。所以,如果在一個時候一切事物都不存在,這就意謂著任何事物都不存在,也不可能了。這樣一來,也不能有事物存在了——這樣的推想,是荒謬的。因此,一切存在事物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有些事物還必須作為必然的事物而存在。不過,每一必然的事物,其必然性不完全由其他事物所引起。要把由其他事物引起必然性的事物追溯到無限,這也是不可能的。正如上述動力因素的情形一樣。因此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一種東西:它自身就具有自己的必然性,而不是有賴於其他事物得到必然性,不但如此,它還使其他事物得到它們的必然性。這某一東西,我們都簡稱它是上帝。

四、從事物中發現的真實性的可能論證上帝的存在

一切事物,它們具有的良好、真實、尊貴等,其多少不一。其多少的標準,是指不同的事物,按它以不同的方式和最高點近似的程度來決定。如某一事物說它比較熱,是按它比較更接近最熱的東西來決定的。所以,世界上一定有一種最真實的東西,一種最美好的東西,一種最高貴的東西,由此可以推論,一定有一種最完全的存在。這些在真理中最偉大的東西,在存在中也必定是偉大的,這正如亞裏士多德在《形而上學》第二章上所述的。在任何物類中,這種最高點就是那個物類中一切事物的原因。有如火,那是熱的最高體,也是一切熱的事物的原因。亞裏士多德也曾在上述書中這樣說過。因此,世界上必然有一種東西作為世界上一切事物得以存在和具有良好以及其他完美性的原因。我們稱這種原因為上帝。

五、從世界的秩序來論證上帝的存在

我們看到:那些無知識的人,甚至包括一切生物,也都為著一個目標而活動;他們活動起來,總是遵循同一途徑,來獲得最好的結果。顯然,他們謀求自己的目標並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計劃的。但是,一個無知者如果不受某一個有知識和智慧的存在者的指揮,就像弓箭受射者指揮,弓箭本身不能移動到目的地一樣。所以,必定有一個有智慧的存在者,一切自然的事物都靠它指揮向著他們的目的而去。這個存在者,我們稱為上帝。

我思故我在

勒內-笛卡兒

作者簡介

勒內-笛卡爾(Rene Descartes),公元1596~公元1650著名的法國哲學家、科學家和數學家。笛卡爾出身於一個地位較低的貴族家庭,在他8歲時笛卡爾就進入拉夫賴士(La Flèche)的耶穌英語會學校接受教育,受到良好的古典學以及數學訓練。1613年到普瓦捷大學學習法律,1616年畢業。畢業後笛卡爾一直對職業選擇不定,又決心遊曆歐洲各地,專心尋求世界這本大書中的智慧。因此他於1618年在荷蘭入伍,隨軍遠遊。26歲時,笛卡爾變賣掉父親留下的資產,用4年時間遊曆歐洲,其中在意大利住了2年,隨後定居巴黎。

1621年笛卡爾退伍,並在1628年移居荷蘭,在那裏住了20多年。在此期間,笛卡爾專心致力於哲學研究,並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他在荷蘭發表了多部重要的文集,包括了《方法論》、《形而上學的沉思》和《哲學原理》等。

1649年笛卡爾受瑞典女王之邀來到斯德哥爾摩,但不幸在這片熊、冰雪與岩石的土地上得了肺炎,並在1650年2月去世。1663年他的著作在羅馬和巴黎被列入禁書之列。1740年,巴黎才解除了禁令,那是為了對當時在法國流行起來的牛頓世界體係提供一個替代的東西。

核心智慧

?物質和精神是兩種絕對不同的實體,精神的本性是思維,物質的本性是廣延,廣延不能思維,思維不具有廣延。物質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獨立,兩者都是世界是本原。但他又認為兩種實體最後都來源於上帝。上帝是最完滿的無限實體。

?懷疑本身是一種思想活動。要追求真理,我們必須在一生中盡可能地把所有事物都來懷疑一次。要清除由傳統帶來的偏見,其辦法就是懷疑。

閱讀提示

本文集中精練地展示了笛卡兒經典哲思範式我思故我在的邏輯魅力,同時也在某種意義上向我們刻畫了這一類型的哲人的思辨形象。

精彩美文

很久以來我一直感覺到我自幼就把一大堆錯誤的見解當作真理接受了過來,而從那時以後我根據一些非常靠不住的原則建立起來的東西都不能不是十分可疑、十分不可靠的。因此我認為,如果我想要在科學上建立起某種堅定可靠、經久不變的東西的話,我就非在我有生之日認真地把我曆來信以為真的一切見解統統清除出去,再從根本上重新開始不可。可是這個工作的規模對我來說好像是太大了,因此我一直等待我達到一個十分成熟的年紀,成熟到我不能再希望在這以後還會有更合適於執行這項工作的時候為止。這就使我拖延了如此之久,直到我認為如果再不去行動,光是思前想後的話,那我就鑄成大錯了。

而現在,由於我的精神已經從一切幹擾中解放了出來,而且又生活在一種恬靜而穩定的隱居生活中,那麼我要認真地、自由地來對我的全部舊見解進行一次總的清算。可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沒有必要去證明這些舊見解都是錯誤的,因為那樣一來,我也許就永遠達不到目的。不過,理性告訴我說,和我認為顯然是錯誤的東西一樣,對於那些不是完全確定無疑的東西也應該不要輕易相信,因此隻要我在那些東西裏找到哪怕是一點點可疑的東西就足以使我把它們全部都拋棄掉。這樣一來,就不需要我把它們拿來一個個地檢查了,因為那將會是一件沒完沒了的工作。可是,拆掉基礎就必然引起大廈的其餘部分隨之而倒塌,所以我首先將從我的全部舊見解所根據的那些原則下手。

直到現在,凡是我當作最真實、最可靠而接受過來的東西,我都是從感官或通過感官得來的。不過,我有時覺得這些感官是騙人的。為了小心謹慎起見,對於已經騙過我們的東西我就絕不再完全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