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聽過劉寶瑞的一段相聲,其中講到烤鴨的“騰飛”—位顧客好端端坐在全聚德樓上靠窗的座位,忽然間,一隻沒腦袋的烤鴨從窗外飛進來,一下子落在顧客麵前的桌子上……原來,是送烤鴨的夥計正在樓下走著,他把烤鴨掛在扁擔的鉤子上,沒想到在路上和別人打架,用力把扁擔一掄,結果烤鴨的腦袋“斷”在了扁擔上,身子便“騰飛”到了樓上的顧客麵前。
如今,烤鴨真的騰飛了,全聚德烤鴨集團公司,不久前已經在北京前門烤鴨店推出烤鴨快餐。我最初聽到消息,有點吃驚,也有點猶疑。因為在“烤鴨”這兩個字的背後,不光是那一碟碟外焦裏嫩的鴨肉片,也不隻是荷葉餅、甜麵醬和大蔥的組合,它應該是一個完整的菜係。據說,全聚德的各種以鴨子為原料的菜肴,就有400餘種。按照如此推理,僅僅把若幹“片”得的烤鴨和佐料,再佐以少量配菜,最後形成一盒快餐-這就能代表中國飲食美學的極致(之一)麼?
應該說,這種憂慮不是沒“道理”的。但是,它的“道理”並不完備。因為我們是北京人,不用走許多路,也不用花許多錢,就可以到全聚德集團公司的幾家核心店去品嚐正宗烤鴨。如果外地人或者外國人想在居住地也吃到正宗烤鴨,大概就不那麼容易了。雖然這些年烤鴨已遍及全世界,但真正能達到全聚德水準的並不多。鴨子來於何處?飼養地的水質如何?進爐前晾幹的程度怎樣?可堅持用果木燒烤?大蔥可是出自山東?“片”鴨子的技術是否純熟?是否每一片上都有皮、肥肉和瘦肉……放大去說,您進餐時的環境如何?服務態度如何?菜肴質量和內涵著的營養成分如何?看來,要想讓全聚德走向世界,就隻能學習“麥當勞”的標準化生產和服務的辦法,先把快餐推出。等這一步做到、做好了,再把全鴨席陸續普及—我想,這應當是全聚德走向世界的正當程序。
目前北京所做的,僅僅是其推出快餐的第一步。因為把快餐推向外地,困難顯然更多。雖然烤鴨爐已經試製出一種金屬“分離式”的烤爐,但果木劈柴總不能也從北京運往外地吧?能否利用蒸餾的原理,先從果木當中提取出它的香味兒,然後帶著這種芳香劑去往外地?再有,如何適應外地人的口味習慣,也是必須給予考慮的,例如在上海,通常宴會最後上烤鴨時,碟子裏僅僅是幾片烤鴨皮,根本沒有肥肉和瘦肉。大約是這種飲食習慣所致,全聚德在上海開設分店就會更難一些。
如果以上困難都能克服,那麼下一步則是如何提高全鴨席的質量。目前,全鴨席似乎隻有一個路子,隻是因標準不同而加加減減。這種做法的文化氣味不夠,既然鴨子菜有400種之多,那麼完全可以采用“季節化”(乃至“節氣化”)的思路,搞它幾種、十幾種全鴨席出來!進到這一步,我們再來招待不同國家的外賓就主動了,因為有些國家的外賓不喜歡吃內髒,對“炸鴨肝”之類勉為其難。
我讚揚全聚德試行快餐,因它朝著走向世界的方向,邁出了寶貴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