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更想到了前門(1 / 2)

前門曾是整個北京老字號的縮影,目前正在大修。大修是什麼意思呢?無非就是要恢複並超過它最繁榮的時候,把北京及少量外地最優秀的老字號都凝聚在這裏,再現北京曆史及現實最繁盛的風貌。大街兩側已經被遮擋了很長時期,遮擋背後的新麵貌,究竟是什麼樣子,很讓北京市民以及像我這樣的文化閑人苦思不已。

其實,前門古遠的相貌是不能輕動的,“落後”又如何?它早就是北京最大的民俗兼商業的博物館了。博物館還需要創新麼?本來北京的中心在皇宮(等皇朝被滅了就叫故宮)北京縱向的中軸線從它的中央一分為二,然後又橫向東西延伸,向東延伸出朝陽門;向西延伸出阜成門。北京就這樣經過了許多朝代,等進入共和國之後,這條橫軸南移到天安門一線,向東穿過了建國門,向西穿過了複興門(北京建城時就沒有這兩個門,它們都是後來開出來的)—這條長安街就成為新時期新國家的見證。而前門則緊靠在長安街的南側,建國初期的十七年中,它的地位非常低下,被認為是舊時代的遺存物,甚至有被徹底剿滅的危險。如今新時期到來了,共和國的公民萌生出新的思想,認為前門的出現乃是曆史的賜予,它有著巨大的功績,它把過去的“前朝後市”給顛倒了過來。這樣,北京這個都城就不再是前朝古都的簡單翻版。北京目前的城市結構,則體現出曆史的複雜性與生動性。所以,我認為前門最好的前途就是不要改。

但曆來的北京統治者不這麼想更不這樣做。他們認為,自己在北京一天(或一個朝代)就應該留下自己的痕跡。痕跡是從思想與見解引發出來的,於是,不同的思想與見解就引發出前門的一變再變。

我幼年時跟著祖父到前門外的小戲園子聽戲,城牆上的蘆草被風一吹,嗚嗚叫著,很有古意。長大之後,讀到一些舊時的照片,在似與不似之間,引起我許多的感懷。

十七年中我是個乖學生,由於家不在前門附近,它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記不得了。後來我又遠走新疆,北京兒時記憶淡漠了,前門就更不要提起。

三十七歲時我返回北京。我又來到了前門。它從前的樣子我已記憶不清,但最重要的店鋪還依稀記得,我再度讀了清以前大街上的若幹畫圖,上邊也有若幹老字號,但與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大不一樣了……

政府忙著大事,甚至我自己,也在忙著自己的工作。前門呢,就這樣被撂在記憶的角落中許多年。記憶中,許多次都準備大動一番,但可惜是剛剛啟動,馬上又被撂下—實在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哪!可最近的這一次畢竟不同—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對以往的舊北京,必須來一次徹底的大清理。北京的北半部動作最大,跟著東半部也動作起來。再隨之,西部與南部也慢慢在跟進。惟獨處在城市最中心的前門,卻一再脫離人們的視線之外。但最終前門大街不得不也跟進起來,這次是做了認真的規劃,市委市政府決心把這個最中心的“碉堡”拿下。相信2008年之前,新的前門大街肯定要揭幕的,那時它究竟會是什麼樣子呢?我尋思著,也暢想著。我能肯定一條:有些景況是能夠猜到的,還有一些景況肯定與自己的預期有距離。這也不奇怪,清時的前門不同於五十年代,五十年代又大大不同於今天。相信2008時的前門,會再越過時代風雨,又會產生出新的變化。今天研究並振興老字號,其實老字號中的核心“天安門”,實際就是前門。前門是北京老字號最初期的萌生地,也是它早期最大的市場。它接納了全國各地的客商,又把巨大能量與信譽輻射到全國。前門的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