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擊落“天皇號”背後的秘密 二(1 / 3)

說起“天皇號”被擊落的事件,恐怕第一令人好奇的就是這架“天皇號”到底是一架什麼樣的飛機。

那麼,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它的真容吧。

全長16.1米,高4.3米,寬21.56米,起飛重量9.9噸,雙發A-80RC空冷星型螺旋槳發動機,最大航程三千公裏。對比這種飛機被稱作“巨型”在當時堪稱名副其實。

而這架飛機的外觀,顯得和大多數日本飛機格格不入,近乎方形的機頭、半埋式起落架、略顯笨重的前機身,都更像是歐美設計師的產品。

“天皇號”的確是一架頗為怪異的飛機。根據伊澤保穗所著《日本陸軍重爆隊》一書的描述,1939年1月31日迫降沙洋的這架飛機的原型,並不是日本製造的,而是意大利製造的菲亞特BR-20重型轟炸機。1937年10月,日本向意大利訂購了72架BR-20式重型轟炸機,用於對中國戰場的遠程轟炸。在日軍序列中,這種飛機的編號為“イ式重爆”(イ是日語中意大利的首寫字母),是1941年一百式“吞龍”轟炸機服役前日軍最大、航程最遠的轟炸機,曾參加對我國重慶、蘭州、永昌、漢中等地的多次轟炸。根據兵庫愛機協會桑原卓提供的資料,這架“天皇號”,是其中唯一沒有武裝的一架,當時並不在對華作戰的序列之中。在它被擊落的前三天,還曾經運送日本高鬆宮親王從東京前往廣島呢。

日本陸軍怎麼會使用意大利的轟炸機呢?而沒有武器的“天皇號”又怎麼會飛到中國來被打下來呢?

事情巧得很,這種轟炸機出現在中國戰場,正和這位在“天皇號”上被打下來,而且死於隨後戰鬥中的日本陸軍航空兵少將渡邊廣太郎有極深的關係。更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這位渡邊不死在這次飛行中,他大概也會很快獲得少將軍銜,隻不過隨後又可能吃官司。一切,都和這種轟炸機有關。

渡邊廣太郎,日本陸軍大學24期優等畢業,長期擔任日本航空兵團兵器開發方麵的領導職務,陣亡時職務為日本陸軍航空兵團兵器部部長、陸軍大佐(死後追晉陸軍少將)。渡邊1937年8月受命擔任日本赴意大利軍事裝備采購團團長,購買イ式重爆,就是他負責的。渡邊之所以受到這樣的任命,是因為他曾經在意大利留學多年,是日軍中少見的意大利通。

日本方麵之所以有意購買這種轟炸機,是因為經過幾個月的戰鬥,日軍發現其轟炸機部隊在長程作戰中的表現差強人意——這是個客氣的說法,不客氣的說法就是中國地方太大,而日軍轟炸機部隊隻要飛得遠些,就會被打得稀裏嘩啦。日軍總結說,現有的幾種轟炸機,在對華作戰中都不適合承擔遠程作戰任務。不幸的是,中國的持久戰恰恰是以空間換時間,戰線越來越長。這樣,日軍急需一種能夠進行遠距離、大當量轟炸的新型機種。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軍事專家們始終有一個琢磨不透的事情,那就是日本很早就開始把美國和中國作為自己的假想敵,但日本在開發大型轟炸機方麵始終投入不多,沒有什麼建樹。這和日本海軍大量製造戰艦,積極準備和美英作戰的表現大相徑庭。事後,人們才明白,原來日本陸軍和海軍是日本帝國的兩條鐵軌——平行永不相交。日本海軍的確是以美英為主要假想敵積極備戰,但大型轟炸機隻能使用陸上基地,因此在開發方麵自然是日本陸軍做主導。不巧的是,日本陸軍的將軍們打仗從來不看對手,個個長著裝滿了白刃戰自殺衝鋒一類思維的榆木腦袋,認為無論對誰隻要抱定了武士道精神就百戰百勝。他們認為戰爭中精神是第一位的,至於裝備嘛,隻有缺乏皇軍那種武士道精神的國家才會重視。所以,自始至終不把高技術兵器的開發當作重點。於是,日本陸軍開發出來的裝備,都多少有些不倫不類。戰車,比如典型的九七式中型坦克,在各國中是最袖珍型的;飛機,比如幹預海軍設計獲得的一式陸上攻擊機,外號“日本造打火機”——一打就著啊。日本重型轟炸機的發展,自然也落在了時代的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