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布防是在27日張學良下令遼寧省政府移駐錦州之前完成的。
不過,這倒是一個真要打的架勢,說明東北軍關外將領當時認為後續發展應該是東北軍主力出關,不把日軍趕走,也要和它碰一碰。
實際上,日軍此時兵力並不充裕,並沒有能力迅速犯錦。當時日軍在東北的主力為第二師團(包括三、四兩個混成旅團和直屬部隊),混成第三十九旅團、大連警備旅團和六個關東軍獨立守備大隊,以及若幹由當地日本僑民、退伍軍人組成的“自警團”。這些兵力中,大連警備旅團是看守關東軍老巢的,專事防守沒有出動。第二師團北上攻擊吉林、黑龍江,第三十九旅團在沈陽周圍警戒,六個獨立大隊看守鐵道並占領沿線城鎮。對錦州日軍隻有少量部隊和偽軍騷擾竄犯。此後,一直到11中旬,日軍始終與馬占山部在江橋-齊齊哈爾線激戰。因此,直到11月下旬,日軍並未對北寧線用兵。但東北軍方麵也沒有進行反攻。
這時,雙方部署都有些調整變化。
中國方麵,由於沈陽淪陷,群情激奮,地方豪強,綠林武裝紛紛起事,或擁兵自保,或起兵抗日,黃顯聲乘機收編各部,在遼西很快得到能戰部隊萬人,增強了前線兵力。張學良下令增援的第二十旅也趕到錦州,裝甲車隊應該也是這時候出關的。
此時東北軍的布防,由於沒有確切的資料,隻能通過猜測。在雙方對峙前線,東北軍有三個番號出現。溝營線上第十九旅曾多次與日軍前哨發生衝突。11月下旬日軍通過北寧線進攻白旗堡的時候,報告中稱與第二十旅發生戰鬥,而救國軍一部在黑山一帶曾與騎兵第三旅發生衝突。同時,第十二旅官員多次出現在錦州的公開活動中。據此,我推測到11月下旬,東北軍把防線前推,北寧線上到達繞陽河一線,警戒線推到白旗堡,但不及新民,溝營線上清除淩印青、張學成偽軍後推進到大窪,警戒線推到田莊台。前線以鐵路分界,溝營線為第十九旅警戒,北寧線為第二十旅警戒,騎兵第三旅為前方機動兵團。這時,中方有兩列裝甲列車在前線參加作戰,一列為劉漢山中隊,配屬第十九旅巡邏溝營線。一列可能是沈瑞禮中隊(未確定),配屬第二十旅巡邏北寧線。第十二旅部隊回防錦州。
這些東北軍正規部隊基本隻是固守原防,沒有發動過主動進攻。活躍在外圍的部隊,是黃顯聲的騎兵公安總隊(打擊偽軍)和抗日義勇軍(打擊日軍)。北寧線上11月23日在新民的義勇軍和公安隊與日軍發生過戰鬥,溝營線上義勇軍反攻過營口。
從這個布局上,可以看出張學良內心的矛盾與戰術思想。
錦州的防守是一個麵對沈陽的半同心圓,裏強外弱。把東北軍精銳第十二旅撤回錦州(張廷樞本人一直不在前線,直到12月22日才到錦州),比較不那麼精銳的第十九旅和第二十旅放在前方,但是盡量避免和日軍接觸,而正規軍和日軍之間的是非正規軍的義勇軍和公安隊。更多的東北軍關內部隊按兵不動。
這是一個毫無進取心的消極防守陣勢,可見東北軍上層當時連反攻收複沈陽的姿態都沒有,對錦州的防務也敷衍了事而已。尤其是1931年10月到11月日軍與馬占山在江省激戰的時候,錦州方麵東北軍毫無動靜。反而是12月日軍進攻錦州,極端困難的馬占山電請張學良反攻,於26日令苑崇古、程誌遠、吳鬆林旅進攻齊克鐵路,牽製日軍攻錦。
值得注意的是,11月27日,白旗堡-繞陽河戰鬥後,北寧線上的東北軍裝甲列車卻不見了,直到12月30日,才有鐵甲列車掩護隊在大虎山再次出現。
這是為什麼呢?
從12月31日張學良給國民政府關於錦州撤退的電報中,或許可以看出原委——張學良在電報中稱“我軍之開始撤退,始於12月29日,原駐錦州綏中一帶之我軍,為十二旅及二十旅。十九旅則駐大虎山,溝幫子一帶……駐錦州綏中一帶之第十二旅,首先轉移……至於前線掩護撤退之第十九旅,於30日退出大淩河”。撤退過程中,榮臻曾下令沈瑞禮指揮的裝甲列車行動。根據張的電報,駐紮溝幫子及錦州的裝甲列車,分別於31日和來年1月1日撤退到灤州。
綜合可見,在11月下旬打退日軍進攻後,東北軍在錦州曾經再次調整部署,卻並沒有加強前方防禦。相反,將前方北寧線,溝營線全部交給第十九旅,把第二十旅退守錦州-大淩河(包括沈瑞禮部的裝甲列車),第十二旅,幹脆退到了靠近山海關的綏中,已經擺開了要跑的架勢!